長洲對出水域現水龍捲 天文台自動攝影機再捕獲奇觀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天文台今早10時45分發出紅色暴雨警告信號,在紅雨來襲前夕,天文台靠位於長洲的自動攝影機拍攝到水龍捲一幕。天文台解釋,龍捲風是自雷雨雲伸展至地面的一團快速旋轉空氣,在水面上發生的龍捲風便成為水龍捲,一般與雨季出現的不穩定天氣有關。

上午10時30分左右,天文台接獲長洲有水龍捲報告。(天文台fb圖片)

天文台28部網絡照相機每分鐘影一張 出街僅五分一

天文台在上午約10時30分,接獲長洲有水龍捲報告。從天文台位於長洲的自動攝影機,在10時22分便捕捉到水龍捲一幕。

天文台目前在全港設置28部網絡照相機自動拍攝,每分鐘拍下當刻影像,考慮容量處理問題,則向公眾展示每5分鐘拍攝一次的天氣照片,動畫一般播放過去六小時的天氣照片,讓市民了解天氣變化。

▼6月8日.紅色暴雨警告期間滂沱大雨▼

+20

長洲附近水域2018年6月兩度出現水龍捲

根據長洲望向北面攝影機拍攝的照片,今日上午10時20分及25分拍攝的影像,均未能清晰看見水龍捲。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柯銘強表示,未知今次水龍捲持續時間,但一般不會超過20分鐘,即使連日來有雷暴,但並非「天氣一不穩定就有」,涉大氣不穩定性,亦涉隨機性。

他指,2018年6月共有三天接獲水龍捲報告,其中兩次在長洲附近水域發生,但前年6月及去年5月則分別在機場及南丫島對開海面發現,故水龍捲並非較常見於長洲。

天文台目前在全港設置28部網絡照相機自動拍攝。(天文台網站圖片)

2020機場網絡照相機拍攝到機場龍捲風

翻查資料,天文台在各區設置的網絡照相機不時拍攝到天文奇觀,例如2020年9月25日,天文台位於機場的攝影機拍到龍捲風。從縮時影片可見,當時天空有積雲,龍捲風隨即產生,先由底部慢慢形成,再延伸至天空,並慢慢移動,約20分鐘後消失不見。

此外,2018年6月7日熱帶風暴艾雲尼來襲,天文台長洲自動氣象站望向北面及東灣的鏡頭,在傍晚6時45分「捕獲」水龍捲,出現不足5分鐘;同月13日,有市民目擊水龍捲出現於香港東部水域的果洲群島附近,天文台設置於清水灣的攝影機亦捕捉到這一刻。

水龍捲又俗稱「龍吸水」 良好天氣下也會出現

在香港出現的水龍捲於5月至10月期間的雨季最常見。天文台曾解釋,水龍捲是一條快速旋轉、夾雜著水滴的雲柱,由對流雲的底部連接著水面,其風速一般較陸地上的龍捲風為低,由於有時能將水吸起,它也俗稱為「龍吸水」。

水龍捲可分為兩大類型,包括第一類較為常見的水龍捲,是在相對良好的天氣下發生,和雷暴沒有直接關係,通常發生在快速發展的濃積雲底下;第二類水龍捲的形成機制和特徵則與陸上的龍捲風相同,通常和猛烈雷暴相關,它們會伴隨惡劣天氣如大風及冰雹,並有時會在陸上發展之後移至海上,在雷暴內由上至下發展,起初階段會先出現漏斗雲,之後逐漸延伸至地面或海面。今次在長洲發現的水龍捲,則屬第二類。

2018年6月7日黃昏時份,天文台拍攝到長洲東灣出現水龍捲。(天文台網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