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豊雄的野性美學 以建築對抗同質化

撰文:何桂嬋 何阿嵐
出版:更新:

好的建築,如同好的藝術,總是試圖跟社會對話,也必然能夠從作品中反映出時代的面貌。伊東豊雄的建築,正是日本1960年代至今的一個縮影。他見證日本19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1970/80年代的輕浮和物質主義,以及1990年代的經濟泡沫爆破,建築風格也隨之由早年內向、背向社會的封閉式住宅,到後期強調包容和開放的公共及人道建築。建築於他,早已超越單純滿足實際功能的載體,而成為他回應社會和時代的語言。
攝影:馬熙烈
部分圖片由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提供

台中國家歌劇院(右)建築成本高達43.5億元新台幣,前後共花了7年時間才完成,被國際媒體譽為「世界第九大新地標」。

伊東豊雄這次訪港,參與了兩場講座,同樣談及位於台中西屯區的台中國家歌劇院,這是伊東在台灣的第四座落成建築作品,也是他現時最新完成的大型建築,要了解一座建築物的真貌,除了歌劇院的外貌,更需要了解背後運作的理念,畢竟,建築物是為人的活動而存活。

這不只是一座歌劇院

陪同伊東出席這兩場座談會的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認為,伊東的設計將過往建築物內外開放的概念,融入歌劇院的外形與功能上,「過往興建的方式,在處理好地基後加上骨架,有了基本已經將建築建成了一大半,但伊東先生的設計,因為內外由多個不規則的曲尺面和洞組成,像一個有機體不停伸展出去以管狀結構支撐,在近代的建築史中,並沒有參考對象,所有工程要由零開始。這打破了一般人對於表演場地的理解」。

歌劇院內有3個表演場地:可容納2014名觀眾的大劇院;在台灣表演場地較少見、有800座位的中型劇院;以及只有200座位、但能夠將表演場地延伸至戶外庭院的小劇場,加上一個適合展覽、講座、放映活動等多功能「角落沙龍」空間和空中花園。王文儀指這座歌劇院,不單會成為台灣重要的藝術表演場地,更成為當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會發現歌劇院不是遠在天邊的殿堂,甚至是周末,常常來走動、約會、休息的好地方。」

主結構要素包括:連續弧面牆(曲牆)、鑲嵌樓版、鑲嵌外牆、鑲嵌外牆及服務核心牆等,除了鑲嵌樓版為鋼骨與鋼筋混凝土複合結構外,其他所有主結構均為鋼筋混凝土所造成。
戶外空間將舉辦不同文藝活動,王文儀希望這座建築成為當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場所。這一座建築會為台中帶來什麼變化?

具想像力、流動與開放的場所

台灣的藝術表演都集中在首府台北,大大小小的表演場地和當地最重要的藝術團體也以此為基地。一座建築在城市中誕生,賦予了異常重要的任務,雖然它來臨前,最先帶動了附近地段的樓價,以及因為種種超支及票價優惠上的問題,引發的爭議。但另一方面,這種開放性的建築構想,會為表演者帶來怎樣的演出?又會為台中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王文儀首先指出,歌劇院開幕後首年以音樂節目為主,由古典音樂、歌劇到音樂劇,場內獨特的設計,達至保留表演者最佳原聲,「這是每位入來表演的藝術家要面對的挑戰」。3座劇院的設計非常具彈性,建築空間和設備更可能激發到劇場導演的想像力,就像英國近年備受推崇的不同舞台劇作,除了有出色的劇場人才,在場地上的硬件配套,亦令到舞台上出現更多可能,影響到劇場導演思考製作,以至場面調度。就以小劇場的空間為例,劇場後台設置了升降門,開啟後,與室外的戶外空間連接運用,「平常這些小劇場被稱為black box(黑盒劇場),百多人坐在一個黑暗的密室空間內與表演者一同經歷種種劇場實驗,也讓人感到很小眾。這次的設計其實違反了習慣,我們要讓光進來,讓這些具實驗性的劇作在陽光下發生」。

王文儀一再強調,歌劇院不單是表演場地,也將成為藝術文化區,一方面為藝術帶來革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戶外舉行各種文化活動,讓藝術氣息流動於建築物的內外,為一個城市的文化生活帶來改變。「台中市民已經等了20多年,有些人會認為我們這裏才剛剛起步,但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已經很成熟了,我們能夠從台北方面借鏡,甚至於請來當地藝術工作者合作,帶動台中的表演藝術交流,成為台灣另一個重要的藝術表演場地。」

回到我們的香港,觀望亦在發展中的西九文化區項目,各種設施將會於這兩三年內落成,西九管理當又有沒有這樣的胸襟,容納不同的藝術形式在場內發生?即將於今年開幕的台中國家歌劇院,又有沒有可以借鏡的地方?

伊東豊雄簡介

1941年生於韓國,兩歲時隨家人回日本長野縣定居,他自言自己年少時沒有想過當建築師,當時對棒球的興趣更大,直至修讀東京大學建築系,才成為他的志業。畢業後,他於菊竹清訓的公司工作四年後,開設自己的公司,是日本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主張透過建築去打破人和自然環境的區隔。由他操刀的重要建築作品,包括1986年的風之塔、2001年的仙台媒體中心、2002年倫敦的Serpentine Gallery亭子、2006年的岐阜縣殯儀館等等。伊東於2013年獲得有建築界諾貝爾之稱的Pritzker Prize,評審除了表揚他多元創新的建築方法外,尤其讚揚他於3.11災後的人道建築。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