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日本年輕人為何失落?

撰文:陳婉容
出版:更新:
《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作者:山田昌弘  出版社:立緒)

《明報》前執總安裕,早前在日劇《悠長假期》20 周年之際,為這套經典寫下了註腳:此劇魔力不退,是因為它反映了日本年輕世代的悵惘。1990 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爆破,企業終身僱用制崩壞,失業率往上衝,那個年代是日本「失落的年代」。失戀失業的過氣模特兒山口智子和迷惘的鋼琴家木村拓哉,日本失落一代代表人物。

20 年過後,年輕人的處境有改變嗎?在日本今年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針對老人的福利開支佔了七成;針對幼兒教育、託兒服務、支援父母的開支卻只佔約32 萬億日圓中的0.3%。雖然日本一如其他已發展國家,正在面對人口老化問題,但這樣的差距依然龐大得無法用人口比例解釋。東京大學家庭社會學教授山田昌弘在《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中,描寫了日本社會青貧浪潮的原因與現狀。本來社會利用青壯勞動力發展經濟,再以公共資金支援及照顧老年人是理所當然。然而在日本,年輕人卻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承擔,因為集體終身僱用制早已成為歷史文物,部分年輕人只能找到合約或臨時工作,因此到了中年還必須依賴父母,與父母同住的七﹑八十後愈來愈多。同時「孤獨者」也成為了日本的社會問題,因為貧窮和生活不穩定,年輕人因此不敢談戀愛,談了戀愛也不敢奢想結婚。在傳統性別分工明顯的日本,女性多希望與有鐵飯碗的男性結婚,自己則可相夫教子。在重視老年福利的社會,有穩定財力的男性倒成為了稀有生物。

山田昌弘認為,政客將照顧年輕人的責任完全放在父母和年輕人自己身上,是為了用大量福利討好龐大的嬰兒潮群體,以保選票。日本給退休者的優厚年金制度多年不
變,反而任由年輕世代自生自滅,背負着學債房債,掏空了他們的人生。有祖父母和父母支持的年輕人當然會過得好一點,但幸運兒並不多見。山田昌弘的書解釋了為什麼《悠長假期》二十年後,日本的年輕人仍然失落,日本的選舉民主沒有為他們帶來社會正義,階級向下流動愈來愈明顯。這是已發展國家共同面對的問題,當然在香港這種老貧與青貧共存的「兩貧社會」,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