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說故事1】:我的職業是「說故事人」

撰文:梁蔚澄
出版:更新:

當要填寫職業一欄時,我都有點困惑,有點說不清……

黃芓程從事親子教育、繪本閲讀推廣等工作。(潘思穎攝)

「繪本閱讀推廣人?」

 

「家長教育員?」

 

「或許,你可稱我為說故事人。」小孩愛聽故事,家長們也許就是你孩子的專屬說故事人。不過說故事人黃芓程(Carmen)的對象,絕不僅僅是自己的孩子。她放棄本來安穩的工作,以繪本為媒介,走進學校,走入書店,走進不同的國度,親身接觸小朋友,並用她喜歡及擅長的方式 ── 說故事,希望為孩子們帶來喜悅和改變,甚至教家長說故事。「做講故事人,是希望鼓勵更多人講,還有學會聆聽。」

相信故事的力量,可以將人與人之間連繫起來、滋養生命、使靈魂滿足。

這是個以成績、獎項來衡量小孩才能的社會。

 

5歲孩子的媽媽,從事親子教育工作8年,Carmen發覺現在的小朋友多了「知識」,少了「感受」,與8年前好初接觸香港的小孩時比,現在的是比較聰明,懂得很多事情,卻不懂說出自己的感受。她曾問小朋友「今日過得怎樣?」,結果只會答「我做完功課;我溫習完了」。

 

讓她走出舒適區的一個重要觀察是,現在的小朋友漸變成「荒謬的大人」迷你版,如只懂用數字來衡量一切,如考試成績的高低代表聰明與否。而學校亦會升中比率,獲得的獎項來確認兒童的學習成果。她決定走進學校、機構活動、開講座,就是希望以生活化的繪本來填補當中的空隙,令小朋友思考故事內容,敢於講出自己的感受。

Carmen曾於香港的誠品書店內舉辦親子共讀活動。(受訪者提供)
閱讀繪本獲益的不只是孩子,也是家長。

 

這是個急促、冷漠的社會,不少家長為了糊口,縮短了與子女溝通的時間。她說有些家長心態是「故事是小朋友的,不關我事」,然後冷漠地坐在後排。她會邀請父母一同參與繪本閱讀,與小孩一同感受書中世界,甚至迫他們配合一些動作,最後家長們亦能享受其中,這些大人們的轉變,成為她講故事的動力之一。

Carmen的兒子可說是她的小老師,她認為小朋友的心比成人清澈得多。(受訪者提供)
小孩子很接近大智慧,可以看透很多事情。

 

兒童故事影響的不只是孩子,更影響了Carmen。她自小喜歡電影,書本及舞台設計,因此前往英國修讀媒體藝術,主修歐洲電影和音響設計。那時她為舞台製作擔任音響設計,接觸了不少兒童劇及戲劇教育演出,並開始認識兒童服務。她訝異於兒童工作能用很「淺」的語言、符號,來表達很「深」的概念。

 

在英國說《三隻小豬》的故事時,幼稚園孩子卻反問:「小豬辛苦地起屋,因為大力,一下子就吹倒了,公平嗎?」她頓時一想,為何大力就可以吹倒?力量代表甚麼?Carmen笑說兒子想法很簡單,卻可帶出大智慧。有一次,Carmen說一個警察的故事,兒子手上拿着一個玩具士巴拿,她說這應該是一把槍。可是,兒子卻說:「不,這個士巴拿能捉壞人,亦可『整』好佢。」

 

這種直接、簡單的善意,或許是我們遺失了很久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