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KODW】為城市劃出創意空間:如何兩者兼得

撰文:王玥晨
出版:更新:

貝克特(Samuel Beckett)曾經說:「屢敗屢戰,敗中求勝」(Fail, Fail again, Fail better),這也形容了表演藝術和創意藝術研發過程的真諦:在不斷的失敗中尋找成功。在過去20年,很多雄心壯志的人,都想建立屬於中國的百老匯,卻久未成功。他們沒有了解到,紐約的百老匯之所以成功,在於「外百老匯」(Off-Broadway)甚至外外百老匯(Off-off-Broadway)這些小型劇場的出現。正是這種獨特生態容許表演者不斷嘗試,敗中求勝。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表演藝術總監方美昂在2017年移居香港之前,在北京居住和工作了15年:「很多人問我,這麼多年來,北京最大的轉變是甚麼?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所有事都變得『更多』了:更多人、更多車、更多污染、更多噪音、更多高樓大廈、更多錢,更多國際舞團到中國巡演,也有更多中國舞團出國和在國內演出。」方認為這種多元發展是一個創意城市的重要元素,市場經濟就像自然生態,一定要保持多元,才能持續發展。

藝術發展的國內和外在因素

在過去的15年,方美昂觀察到藝術發展就像處身於一道夾縫之中,兩邊各是十分關鍵的因素:國內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內地,高樓大廈幾星期內便建好,馬路隨時可由兩線行車擴至八線,改變速度驚人,政策也可以一夜間徹底改變。」藝術發展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蘊釀,才能萌生出好苗子。方認為這種朝令夕改的不穩定狀態,令藝術工作者很難作出長遠計劃。

商業化日益加劇亦是影響國內藝術發展的因素。2006年中央政府推行十一五計劃,當中包括官方結構性削減藝術資助。「表面看來,政府對藝術的影響似乎將會逐步遞減,是件好事。但壞處是團體沒有新的資金來源去填補空缺。」方美昂透露,國內並沒有獨立基金會、商業贊助或私人慈善捐款為藝術提供財政支援。換而言之,一切只能倚賴票房,令表演場地和藝術節變得極為保守,只願做有賣座保證的大型製作,沒人願意試驗新的藝術形式或支持未出名的藝術家。

國內缺乏資源,自不然要往國外找。2008年北京奧運將至時,很多國際藝術節和表演場地掀起一片中國熱,引起惡性循環。「人人都想辦以中國為主題的藝術節,但很多都名不副實,沒有藝術內涵,導致藝術團體們為滿足這些需求,往往粗製濫造。而那些外國單位大多早有預設想像,只想要一些看起來『很中國』的東西。」方美昂覺得這樣的條件不利實驗性的創意項目。

奧運過後,另一個制度上的大轉移是國企私有化。「這並不只限於工廠和煤礦,還包括國有的歌舞團和國有劇院私有化,轉向市場經濟。很明顯,票房主導的惡性循環降臨:場地為了票房考慮,而拒絕某些藝術形式,如現代舞等。但問題是,沒有演出,如何建立觀眾?」最終,場地主辦只編排有票房保證的國際知名表演,例如歐洲的管弦樂團。

藝術家們的出路

在這個艱難的環境,藝術家們走出兩條路來:走進制度的核心和完全脫離體制: 「北京舞蹈學院的教授兼舞蹈家王玫是前者的代表,該舞蹈學院在全中國,甚至全亞洲首屈一指,由國家擁有和運作。她的演員是她的學生,尚未是專業舞蹈員,所以不用受薪。她享有完全的創作自由,有研發的空間,可以決定作任何種類的演出。」

另一舞蹈家陶冶則走另一個方向。「他從官方舞蹈團出身,但後來決定離開,2008年開始自組舞團。那時北京有些因奧運而閒置又未被佔用的空間,他便找這些地方作綵排和表演。一開始他只有三個人,現時已有十多個人,我在北京的舊公司也曾為他們安排在60多個國家的巡迴演出。起初,他們寂寂無名,沒有甚麼人留意。」直至方的團隊們為他們爭取到在紐約林肯中心藝術節表演的機會。忽然間,中國的文化部長對他們感興趣起來,説「我們對這明日之星感到非常驕傲,有甚麼可以幫助的嗎?」這是一個「場外開,場內香」的好例子:得到國際認同後,隨即在國內有人注意,馨香起來,是經常發生在體制外的中國藝術家故事。

為西九帶來的契機

自2012年起舉辦的自由野,成為培育本地各種表演藝術形式的實驗平台。節目吸引成千上萬市民專程到西九文化區觀賞,培養本地藝術觀眾。(相片提供: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陶冶的例子也帶出一個商業角度。他的陶身體劇場得到山本耀司的邀請,在2015年巴黎時裝周中演出。一場這類型的商業演出帶來的收入,等同在歐美或澳洲主要場地表演十場所賺到的。可見商業機會對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性。「有人常說藝術家不應出賣靈魂,那是幼稚的想法。」在方美昂眼中,藝術家想要生存,就必須要各方的支持和各種機會。

方美昂借鏡內地的藝術生態發展,由其擔任表演藝術總監的西九文化管理局,在積極興建硬件基建的同時,一直策劃不同項目,作為對新一代表演藝術家的投資,讓他們可以研發和實驗表演形式。方美昂以「粵劇新星展」為例,當中的表演團體把《霸王別姬》改編成粵劇版,在北京的演出大受歡迎,得到國家級的認同。「另一個旗艦項目『自由野』,在過去六年的九月至四月期間,逢每月第二個周末便有免費的戶外演出,吸引成千上萬市民到西九文化區觀賞。」

任何類型的活動都可以包含文化的交流。(相片提供: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方美昂的經驗讓她相信,文化藝術生態的發展,不能用非黑即白的態度去看待金錢與財政來源:「一個健康發展的藝文生態,應包含政府資助、商界贊助和私人捐款。三者合力支持藝術工作者和表演藝術團體,生態才能多元和持續地發展。」隨著「西九東大門」戲曲中心開幕,相信方從國內外藝術發展生態的對比所得的一番獨特見解,必會為西九未來發展覓得新方向。

今年的KODW 「設計「智」識周」將於6月再與大家見面,如果大家想繼續探討設計與我們生活的關係,不妨到http://kodw.org/hk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