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丈夫做兼職 較容易離婚

撰文:張碧尤
出版:更新:
(Getty Images)

踏入21世紀,不少傳統家庭觀念受到挑戰,例如全職爸爸的出現,挑戰「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有趣的是,當男女分工愈見自由,不再受限傳統死板的觀念,離婚率卻是愈攀愈高,根據2015年的政府統計數字,由1991年至2013年,香港離婚率上升3倍,每1000名市民,就有3.1人離婚。離婚數字上升的趨勢,不是香港獨有,彷彿是世界大趨勢。是現代社會的感情基礎不夠深厚,「合則來,不合則去」,輕視婚姻的神聖?是女性教育水平、收入、社會地位愈來愈高,減低離婚的成本,即使離婚後女性亦可支撐生活,間接推高離婚率?但根據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Alexandra Killewald的研究,以上原因未必可充分解釋現象。

家庭收入、女性經濟能力與離婚數字沒太大關係,反而性別分工才是重點。

她的研究,分析美國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PSID)提供超過6,300對異性夫妻的數字,嘗試找出夫妻整體經濟資源(主要是收入)、性別分工、女性的經濟獨立等經濟因素,與離婚數字有何關係。她以1974年為分水嶺,嘗試對比1974年前結婚的夫婦和1974年後結婚的夫婦,找出以上經濟因素會否隨時間影響離婚數字。她發現,家庭收入、女性經濟能力與離婚數字沒太大關係,反而性別分工才是重點。1974年前結婚的夫婦中,女性愈多做家務,愈傾向不會離婚,而在另一批夫婦中,卻得不到相同的結論,即使平均七成家務由女性負責,亦無法解釋離婚率上升趨勢。她解釋,「現代夫婦對家務分工的期望改變,男性回家後不再可翹起二郎腿,免於家務責任,女性期望他們可分擔部分家務。」

擔任兼職的男性離婚數字,比全職工作的數字高。

另一發現,是婦女就職、家務分工與離婚數字的關係相比,兩者均沒明顯分歧,反而男性全職就業是決定婚姻穩定的重要因素,尤其男性擔任兼職的離婚數字,比全職工作的數字高。Alexandra Killewald的解釋是,在現今社會,女性可身兼工作和家務責任,但對於男性身為一家之主的觀念和責任,卻沒有太大改變,甚至當他們不能成為家中經濟支柱,他們會面臨更大離婚危機。所以她認為,如只集中分析女性性別、家庭角色,無助充分解釋離婚現象。

她的研究雖然以美國為社會脈絡,但在女性地位、家庭結構上,香港與美國也有相似地方,或者以上研究報告亦可窺探本地情況一二。

資料來源:Science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