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室】1927年日本爵士樂變天 大阪方丈出手重地東移

撰文:游大東
出版:更新:

爵士樂文化素來與大都會共生,是在國際城市流通的文化語言,皆因有錢有文化的人,大多是爵士樂的愛好者,或多或少有研究,就算涵養不夠的人,也可視之為包裝自己的魔法,往臉上貼金,此現象從來不衰。20世紀初爵士樂隨西方文化東漸,並於大正年間登陸日本,往後逐漸落地生根,與本土文化融合,至今已百年。今時今日,若想花錢到日本聽Live Jazz,首選東京。但回到1920年代,答案會變成大阪,那是日本爵士樂首個輝煌時代。
上回講到,我在東京上野TSUTAYA BOOKS發現《東京Jazz地圖》後,無意間栽進廣闊無垠的日本爵士樂歷史發展領域,網上東找西翻,發現那個年代的大阪又稱「日本的芝加哥」,道頓堀更有「日本爵士樂麥加」稱譽。其後,再讀到2001年出版的《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作者為時任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歷史系助理教授E. Taylor Atkins,書中指出,爵士樂在日本先在關西興旺,後來重心卻遷移至東京,大阪從此淪為配角,歷史的分水嶺,就在1927年的聖誕節出現。
製圖:馬加樂;協力:何偉畧、張殷豪、何阿嵐、秦韵琪
(去東京聽爵士樂系列三之二)

爵士樂在日本先在關西興旺,後來重心卻遷移至東京,大阪從此淪為配角,歷史的分水嶺,就在1927年的聖誕節出現,這個角度,於香港的爵士樂迷而言頗為新鮮。圖左為「日本Louis Armstrong」、著名小號手南里文雄。(製圖:馬加樂)

日本爵士樂發展近百年

一個時代那麼闊,絕不易懂,閱讀僅可掌握當中一鱗半爪而非全貌,因此歷史才會有不同參考角度,不只說嚴肅的正史,理解看似輕巧其實複雜的爵士樂文化同樣合適。

美國新奧爾良是爵士樂的家鄉,最早形成於19世紀末,於美籍非洲裔窮苦階層廣為流傳。20世紀初期,日本正值明治與大正兩個時代交接,國民經過明治維新洗禮,對西方舶來文化持包容開放態度,爵士樂文化得以逐步傳入,並與本土文化結合,落地生根。轉眼間,日本爵士樂發展已近一個世紀,歷史漫長而廣闊,然而記載相關資料的非日語類著作相當少見。2001年在美國出版的《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簡稱《Blue Nippon》)算是其中一本。

作者E. Taylor Atkins(下稱Atkins)現職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歷史系首席教授(Presidential Teaching Professor),專攻當代日本文化歷史研究,當年他透過大量資料搜集,撰寫《Blue Nippon》,向讀者鉅細無遺地還原日本爵士樂發展源流和歷史面貌。如果說《東京Jazz地圖》是入門天書,《Blue Nippon》就是深入了解日本爵士樂文化演變的鑰匙。下文將會集中介紹第二章:「The Soundtrack of Modern Life: Modern Japan's Jazz Revolution」。【閱讀室:爵士樂迷必讀《東京Jazz地圖》 瓹窿瓹罅尋Good Show】

(左至右)菊池滋彌、井田一郎與南里文雄,連同沒有在圖中出現的波多野福太郎,是日本爵士樂文化發展初期的核心人物。菊池滋彌出身名門,是眾議院議員菊池武德的長子,並於慶應大學讀書。大學時代,菊池滋彌與同為世家子弟的同學組成學生樂隊,在東京著名歌舞廳「Florida」演出,由於社會地位高,成為傳媒焦點。其實南里文雄於1932年曾獲菊池邀請,加入菊池的樂隊「Floria All Stars」,在「Florida」演出過一段時間。至於井田一郎,曾於1923年和1925年成立兩支爵士樂隊,至1929年退出表演界,專心致志在幕後發展,負責作曲和編曲。(製圖:馬加樂)

追本溯源,日本人素有「善於模仿的民族」這個別稱,意思是舶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然而放諸音樂領域,直至明治時期(1868年至1912年)之前,日本音樂僅與亞洲國家交流,彼時的「邦樂」(日本本土音樂)可分為以下四大類別:國風歌舞(祭禮歌舞)、雅樂(從中國、朝鮮和東南亞諸國傳來的各式宮廷音樂)、宗教歌曲(主要是佛教在日本傳播而產生的)以及世俗音樂(各式民謠、淨琉璃和平曲等)。

南里文雄是日本史上第一位能夠在海外揚名的爵士樂手,上海、大連、三藩市都曾經有過他的足跡。1975年逝世後,日本爵士樂月刊《Swing Journal》翌年設立「南里文雄賞」,每年頒發,以表揚過去一年對日本爵士樂壇發展貢獻最大的人。(Wikimedia Commons)

明治維新見好就「收」 西洋音樂在日本萌芽

及至19世紀中期、明治維新時代已降臨,明治天皇(1867年至1912年在位)積極推動「歐化政策」,見好就「收」,且遍及全國。其間,西洋樂器、音樂理論、五線譜等西方音樂標記方式乘勢在日本社會萌芽。Atkins引述德裔日本音樂及戲劇專家Ury Eppstein(刊於1994年出版的《The Beginnings of Western Music in Meiji Era Japan》)的見解:日本引進西洋音樂,視為現代化軍隊和教育系統的重要手段,非以一門藝術看待之。譬如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軍大舉使用西洋樂器演奏出征歌與軍歌,總之,日本音樂迅速西化,是政府主導下的必然結果,而西洋樂器亦因而逐漸普及,走進尋常百姓家。

又如明治時代晚期,由青年樂手組成的少年樂隊獲大型百貨公司聘用,取代傳統敲鼓打廣告的街頭樂隊東西屋(チンドン屋-Chindon'ya),譬如日本爵士樂壇兩大重要人物:綽號「日本爵士樂之父」的井田一郎,以及有「日本Louis Armstrong」稱譽的南里文雄,曾先後於1910年及1925年加入三越少年音樂隊和高島屋少年音樂隊。這些少年音樂隊意味著,20世紀初的日本已具備社會基礎,培育第一代本土爵士樂手。

1912年,由波多野福太郎領軍的「Hatano Jazz Band」,在橫濱開往三藩市的蒸汽船「地洋丸」上演奏,是日本爵士樂年代開端的其中一個說法。(blogs.yahoo.co.jp)

大正年間 爵士樂東來日本落地生根

從文化消費層面而言,俗套點說,有錢又有文化的人,大多會喜歡聽爵士樂,沒這種涵養的人,一樣可以藉此偽裝一番,這是國際城市的文化語言,永恒不衰。1912年,在東京音樂學校(東京音樂大學前身)畢業的波多野福太郎,與奧山貞吉、田中平三郎、齋藤佐和以及高桑慶照組成「Hatano Jazz Band」,在橫濱開往三藩市的蒸汽船「地洋丸」上演奏,波多野福太郎是隊長。有說,這就是日本爵士樂年代的開端。

但根據Atkins的考察,爵士樂(日語翻譯為ジャズ)這種概念,似乎是在大正七年(1918年)至大正九年(1920年)期間才在日本廣泛流傳。那個年代,上流社會奉爵士樂為西方傳來的新派時尚,熱烈追捧之。到歌舞廳跳舞,是彼時這個階層最流行的新興消遣活動。跳舞文化興盛,配合原有的社會逐漸西化的因素,造就爵士樂隊的龐大需求,此乃爵士樂文化能夠在日本落地生根的關鍵。

自從全球首套有聲電影《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1900年在法國巴黎公映後,西風東漸,這種電影播放的新技術,1920年代終於傳到日本,卻遭到許多戲劇演員和為無聲電影解說的旁述員極力反對。音樂需要對外傳播的載體,有聲電影沒門了,歌舞廳則幾乎成為爵士樂在日本唯一的傳播平台。

大正九年,平岡靜子在橫濱市鶴見區的「東洋第一大遊樂場」(東洋第一大遊園地)花月園,開設全日本首家非會員制的歌舞廳,是為日本爵士樂黎明期的第一道曙光。

由井田一郎(左二)一手創立的爵士樂隊「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於大正15年(1926年)拍攝的合照。(ozsons.com/EarlyTimeJazMenInJapan)
在2007年出版、齋藤美枝所著的《鶴見花月園秘話》一書中,刊登了「腳踏場」的照片。(圖左:touyoko-ensen.com、圖右:translate-zht.city.yokohama.lg.jp)

跳舞文化造就 大阪曾是日本的芝加哥

在花月園歌舞廳開業後的10年間,跳舞文化如雨後春筍,在日本愈見普及親民。但要留意,這種由歌舞文化帶動爵士樂興起的社會現象,發展得最蓬勃的城市並非東京,而是大阪,當時此城又稱「日本的芝加哥」,是全日本跳舞文化的中心地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網站資料更說,現時固力果先生當街跑步的大阪道頓崛,百年前曾是「日本爵士樂麥加」(Japanese Jazz Mecca)。換句話講:那個年代,大阪才是日本爵士樂文化的起點。

早於17世紀江戶時代開始,大阪市已是日本極重要的物流中心,稱為「天下之台所」(台所解作廚房),那裏的藝術文化氛圍向來濃厚。江戶時代前期的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一直以大阪作為創作和表現基地。再者,1923年9月發生關東大地震之後,大量人口西移,政府重新劃分人口,大阪市的總人口曾一度超越東京,是為「大大阪時代」的開端 —— 工業與商業活動昌盛,消遣娛樂事業蓬勃,而那年頭的爵士樂界重要人物,大多都出身於關西。

現時固力果先生當街跑步的大阪道頓崛,百年前曾是「日本爵士樂麥加」的所在地。(上圖:oldphotosjapan.com;下圖:網上圖片)
菊池滋彌領軍的「Florida All Stars」1933年在Florida歌舞廳演出時的情況,站在右三位置、吹小號的樂手正是南里文雄。(ozsons.com/EarlyTimeJazMenInJapan)
1934年上映的電影《雁來紅》在Florida歌舞廳取景。(ozsons.com/EarlyTimeJazMenInJapan)

Taxi Dancers湧現 重心東移的伏線 

翻查歷史,「Hatano Jazz Band」之後,差不多要到10年後才有另一支知名的爵士樂隊出現,那是「Laughing Star」,1923年4月在神戶創立,隊長井田一郎出身於寶塚少女歌劇團。1925年,井田一郎於大阪成立另一隊樂隊「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至於首位走出日本,在國際爵士樂圈子闖出名堂的小號手南里文雄,同樣於大阪出生。反觀東京,位於新橋和東大赤門前兩家Jazz Café ──「Duet」及「Black Bird」要到1929年才正式開業,著名歌舞廳「Florida」(當時店名為羅馬拼音Furorida)亦於同年在赤坂溜池開幕,較大阪遲了數年。

1926年,大阪迎來日本第一道爵士樂文化高峰,尤其在道頓崛一帶,歌舞廳開至成行成市,就算入場費加價1日圓,依舊人頭湧湧,加促業界擴張。單是1927年年頭,已有50家新歌舞廳向政府申請開業。此外,爵士樂衍生出另一種人力市場需求── 由日裔和俄裔女性任職的招待女郎,書中稱為「Taxi Dancers」。男賓客只需付費便可以請她們跳舞,甚至邀請她們外出。跳舞文化愈旺,「Taxi Dancers」生意愈好,但這促成後來日本爵士樂文化東移的伏線。

1920年代的日本,跳舞文化視為有傷風化之舉,政府決心打壓。1945年,位於東京銀座的夜店Oasis剛剛開幕,駐守當地的美軍,與其日裔的女伴在爵士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卻不會招來奇怪的眼光。兩個時代,僅僅相差20年。(網上圖片)

跳舞風氣「有傷風化」 大阪歌舞廳遭連根拔起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死訊傳遍日本,好些網站僅簡單概括對爵士樂在國內發展的影響:因天皇之死,大阪全部歌舞廳停業一年,意味政府直接將她從爵士樂文化中心地位拉下馬。然而Atkins在《Blue Nippon》的詳細描述,嘗試填補這段時間的歷史空白,明言日本政府方丈上身,刻意針對跳舞文化,結果為大阪的爵士樂文化發展帶來毀滅性打擊。

事緣大正天皇大喪期間,內務省要求所有公眾場所,包括戲院、餐廳和歌舞廳停止所有新年慶祝活動,又不准播放音樂,為期6天。大阪的歌舞廳順應官方要求,並於禁令結束後翌日立即重新營業,然而此舉有剃官員眼眉之嫌,惹怒大阪政府,結果促成新一則法令頒布:所有客人到歌舞廳時要登記名字和住址、店內不准飲酒、「Taxi Dancers」只可以表演不可為客人伴舞,嚴禁歌舞廳範圍外接待客人。

和洋之爭的犧牲品 爵士樂手東京尋機會

新法令表面上針對爵士樂文化,其實政府是要狠狠打擊日益興盛的跳舞文化,畢竟那是1920年代,跳舞難免令異性有身體接觸,看在官員和普羅百姓的眼裏,是傷風敗俗之事,打壓絕不會引起反彈,歌舞廳生意大受打擊,而爵士樂文化就成為新政策之下的「和洋之爭」的犧牲品─ 政府後來發現新措施根本難以實行,於是「斬腳趾避沙蟲」的,勒令全市的歌舞廳於1927年12月26日關門,包括兩家主要歌舞廳Union和Paulista,前者惟有當天開始改做酒吧繼續營業。

此處不留人,原本在大阪搵食的一眾爵士樂手,包括井田一郎與他的樂隊「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只好在1928年回到東京尋找機會,而往後的日子,大阪的爵士樂文化總算能抵過「黑暗歲月」重生,但已回不去貴為日本爵士樂重地的時代了。

經歷1923年關東大地震和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打擊後,1930年代東京的發展逐步回復正常,以此同時,都內亦正式取代大阪,成為日本爵士樂發展重心,圖為當時銀座街道的繁華景象。(網上圖片)
1929年由佐藤千夜子(左)演出的《東京行進曲》電影原聲唱片大賣,掀起爵士樂風靡全日本的首個熱潮。(網上圖片)

愈禁愈聽 《東京行進曲》掀全國狂熱

關東大地震以及震後引起的大火,摧毀東京都四成半面積和橫濱市九成面積,造成12萬人死亡,150萬人無家可歸,損失更高達當時日本全年財政預算的4倍,災後東京百廢待興。幾年後,亦即1920年代末期,東京都逐步回到正軌,而在大阪遭禁絕的歌舞廳,亦在東京範圍內重新起步。1928年,井田一郎與樂隊曾在三越百貨日本橋店的「三越演奏廳」和「淺草電氣館」演出,惟於同年解散。1929年,Florida歌舞廳(Furorida)在赤坂溜池開業,另一位「日本爵士樂之父」、時任眾議院議員菊池武德的長子菊池滋彌,與世家子弟兼大學同學於1930年組成樂隊,並於Florida演出,因名流身份吸引傳媒注意,令這家歌舞廳的曝光率急增,成為30年代孕育東京爵士樂文化的重地。

就在Florida歌舞廳開業的同一年,三家日本外資唱片公司,包括寶麗多(Polydor)、Nippon Columbia和Nippon Victor開始投資出版本土唱片。剛才提到,田井一郎的「Cherryland Dance Orchestra」於1928年解散,而田井一郎自己則於1929年投身創作流行音樂的行列,同年導演溝口健二執導的電影《東京行進曲》上映,由佐藤千夜子主唱的同名原聲唱片大賣,而田井一郎負責編曲,為歌曲添上爵士樂風格。負責發行的Nippon Victor為宣傳,向東京過百家酒廊、舞廳派發試聽版,不過由於政府覺得「隨爵士樂起舞」和「喝酒」等歌詞有傷風化,下令電台禁播,不過官方愈禁,民眾愈是好奇,結果成就爵士樂文化首次風靡全日本的熱潮,奠定東京的爵士樂地位。

《Blue Nippon: 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

出版: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年份:2001年9月

作者:E. Taylor Atkins

售價:22.36美元(約173港元)

*如欲購買,可向本港書店查詢訂貨安排,亦可直接於網上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