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給生活一點甜

撰文:客戶來稿
出版:更新:

人稱「糖畫先生」的高曉明,在糖畫的工匠路上並非典型為追夢義無反顧的奮鬥故事,他以排除法確認了自己不喜歡大學的主修科目,毅然逆流退學,適逢學畫期間認識糖畫這門手藝,經介紹下打了一通接駁到河南農村的長途電話,不假思索便動身起行,到河南學師。不愛跟隨主流的性格引領高曉明選擇糖畫成為他事業的歸宿,以麥芽糖配上蜜糖,拉出一幅幅香噴噴的糖畫,為觀眾、也為自己的生活添上香甜味道,也將這門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重新帶到香港的尋常百姓家。

時為20歲左右的他,經歷一程飛機、三程汽車,與當時已屆八旬的老師傅見面,「幾乎放下背包就跟隨師傅煮糖,手把手的學習他一生賴以維生的糖畫」。然而,作為家族中第四代傳人的老師傅沉默寡言,亦非專門學校,沒有甚麼理論課,「煮糖時,糖面有煙有泡,維持眼前狀態約半小時後,師傅忽然說『行了』,如何掌握技巧,我只能意會。」

憑一顆單純喜愛糖畫的心,高曉明斷斷續續在河南老師傅的家,過了一年半沒有互聯網、從水井打水、靠燒柴煮糖、母雞在家裡孵蛋的日子,專注磨練煮糖、拉糖的技術,沒有多考慮生計的問題。

從孫悟空到比卡超

學滿師回港後,高曉明未有以糖畫謀生,然而不喜歡成為主流的基因,引領他不想再扭金屬線首飾,展開在商場市集製作糖畫的新一頁。糖畫在香港沒有同行競爭,但高曉明仍然不夠錢交租,他主動聯繫傳媒爭取曝光機會,亦在傳統十二生肖、中國神話人物之上,糅合香港流行文化元素,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也讓這項傳統手藝更易「入口」。

他的作品漸漸從初期的龍、鳳、孫悟空,到現在可以隨手溝色拉出比卡超、小丸子等卡通角色,逗得小朋友不亦樂乎,亦令糖畫技藝不再受時節、年代限制。高曉明近年見之於生日會、婚宴作即場表演,甚至曾登上郵輪半年,越洋獻技,讓更多人認識糖畫。

不能fast forward的快樂

古時,小朋友在廟會大口吃著雕鏤精巧的糖畫,視為零食;今日,高曉明形容糖畫為「一台戲」,「我和客人在同一個場景、時空下,彼此享受著相處的時間,大家都靜下來欣賞糖畫的製作,這5分鐘我們都不能fast forward(快速前進),這是糖畫給我的意義。」對他來說,更是把他從文靜內斂的世界拯救出來,「對方一個邀請電話,我就要出來面向群眾,當人們喜歡我的作品,稱呼我糖畫先生,也給我一個新的身份認同,過程中的快樂、滿足感已是我收入的一部分。」

延續糖畫生命

糖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高曉明師從的河南老師傅,他的兒子卻未有承繼這門手藝,令他自覺有責任傳承下一代,然而他暫未有開班授徒的打算。「我自問仍未掌握得好師傅的一些技術,如果對方只想過一過癮,可以參加我的工作坊,我仍需要在糖畫製作上精益求精。」幸好,高曉明深信糖畫仍有更多可能性尚待發掘,他會一直把手上的糖料,揮灑成更多美麗的圖畫,無形中這項日漸衰落的工藝已透過他延續生命。

糖畫先生的5樣隨身物

1. 我沒有近視,但喜歡戴眼鏡。
2. 帽子每日都會帶。
3. 扇子既可為糖畫降溫,亦是我喜愛的日用品。
4. 糖鍋是托打銅師傅按我要求度身打造,獨一無二。
5. 太太親手造給我的戒指,非常有記念價值。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由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嶺南大學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賽馬會『傳‧創』非遺教育計劃」,透過邀請大眾深入認識九個已列入香港非遺庫存的技藝(紮作、長衫製作、剪紙、吹糖、麵塑、木傢俱製作、廣彩製作、白鐵器具製作和蒸籠製作),將傳統工藝大師、當代藝術工作者及市民連繫起來,承傳非遺、復興工藝,重新認識傳統價值觀。

詳情可參閱:http://ichplus.org.hk/tc

*資料提供《駿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