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露營術(2)】港式野外浪遊

撰文:何桂嬋
出版:更新:

城市人習慣起床就順手拿起電話上facebook,但Joel Buhia更喜歡拿起背包去露營。在菲律賓長大的Joel,大自然就是他的遊樂場,從小學做童軍開始,直到現在人到中年,甚至已成家立室,仍視大自然為家。事實上他身處野外的時間,的確多於留在家中。

熱愛野外生活的Joel,在戶外的時間多於室內。(龔慧攝)

俗語有云「屎波裝備多」,赤膊上陣才是真漢子。奉行簡樸生活的他,家中沒有冷氣、電視,上山露營亦盡量簡約。除了有份代理的美國品牌外,他自己甚少購置大品牌營具,相反習慣自製營具,如柴火爐、刀具、皮套、毛衣、吊床等等,Joel指:「我也經歷過沉迷買貴gear的階段,但久而久之發覺大自然提供的比市場更多,而且我喜歡自己動腦筋創作。」

大自然的素材比市場能夠提供的更多,而且我喜歡自己動腦筋創作。
野遊人Joel Buhia
除了Joel手上的柴火爐外,連其身後的吊床由他自行縫製。(龔慧攝)

 

在戶外打滾多年,他十分熟悉野外特性,善於就地取材,如搭營時避免「widowmaker」(頭頂有樹枝的位置以防掉下受傷)、把食物用防水袋裝好放進河中保冷、用小刀把木枝削成刺狀助燃、尋找小木條做營繩鎖位等等。對他而言,自製用具不是什麼稀奇事,只是一種學習。不外出,他就在家中做營具,不做營具就練習煮食。

他認為,城市人習慣預製品,置身野外時容易粗心和疏忽:「現代化的露營講求便捷舒適,有些營友把野外當成自己屋企一樣,十點過後仍在嘈吵,或忽視對環境的影響。」訪問期間,他不忘提醒leave no trash的原則:「假如你喜歡一個地方的美,在離開時也請保持它這樣美。」

 

 

*生火規定:根據《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除了指定燒烤地點或指定露營地點外,市民不得隨地生火。生火時亦需注意對環境的影響,如應準備好盛灰燼的器皿,以及避免直接焚燒草地。生火後亦應清理好所有灰燼垃圾,回復原狀。

為了輕裝上陣,Joel以一塊以前軍用的布料再撐一支行山仗便成了帳幕,簡樸原始。(龔慧攝)
把綿花包著凡士林點燃,可令火種更耐燃,幫助生火。(龔慧攝)
露營是學習如何跟大自然相處,包括如何就地取材,如Joel想到以小樹枝做營繩鎖位。(龔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