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志明,你是春嬌】世紀前的香煙時尚

撰文:黃立暉
出版:更新:

搞創作的人,身邊總有個煙民朋友,在「腦震盪」的過程中盡情「呼吸」,彷佛能在自己呼出的煙霧中尋找新靈感。雖然我們無從證實香煙與創意在科學上的關係,但凡事總蘊藏著某些「歷史基因」,空穴並不會真的來風。

曾經香煙就是時尚,煙圈是品味;Coco Chanel儘管煙不離手,高貴感絲毫不減。(GettyImages)

創作與吸煙 源自「沙龍」

在「呼吸」中談論創作、交換靈感這個畫面,其實早能夠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沙龍」文化。在12至17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貴族、思哲、藝術家存在着一股強烈的文藝討論氣氛,聚會通常就以場地的房間種類來取名,因此有了「內閣」、「陋室」,甚至「卧室」;直至17世紀,「沙龍」在法國極為流行,並因多在待客廳(意大利語Salone)舉行而命名。

當然,在「沙龍」一片濃烈的討論氣氛之中吸煙(不論煙斗或香煙),是極為平常之事。吸煙一直被視為時尚和型格的表現。多位享負盛名的經典時裝設計師如Coco Chanel、Yves Saint Laurent等,一根香煙更已成為了他們的個人招牌形象。也不難想像,一向與多位藝術家為友的Coco Chanel,也經常出現在「沙龍」之中邊吸煙邊與藝術家友人對話,有份成就這種以香煙扶持的藝文對話文化。

在17世紀極為興盛的「沙龍」,是貴族、思哲、藝術家思辯與討論藝術的地方。
Edith Elizabeth Enke以賞心悅目的性感形象拍攝香煙廣告,不論男女同樣受落。(Photo by Pictorial Parade/Getty Images)

香煙時尚 從吹捧到下架

除了一眾經典的時尚及藝術大師,在五、六十年代,一位美國女子Edith Elizabeth Enke同樣是香煙形象的經典。在1927年出生,在學時修讀戲劇及時裝設計,畢業後一直於電視圈打滾,成為香煙廣告的人氣模特兒。當年在一眾香煙廣告的大力吹捧下,吸煙是相當普及的主流「活動」,也是主流眼中的時尚表現。不論是運動明星、電影明星、歌星都爭相拍攝香煙廣告,廣告中甚至出現以明星扮演的醫生,來提倡香煙對身體的益處;而Edith那瑪麗蓮夢露式的性感形象融合廣告之中,使得香煙也大受女性的歡迎。

直至2009年,法國巴士公司Metrobus,下令將車身上所有Chanel的前半生電影傳記 ─《Coco Before Chanel》的海報全部下架,原因是相中的主角正在吸煙。我們便知道,吸煙在大眾心中的形象,早已是不可能像當年般時尚。

從來訪問都煙不離手的山本耀司,用實際行動表達豁然自若的人生態度。(GettyImages)

我們當然知道吸煙不可能存在任何健康形象,甚至點點正面形象也所剩無幾。就如時尚設計師Marc Jacobs曾在訪問中提過自己喜愛健身的原因,「健身房甚麼都是美好的,而那是我每天唯一沒有吸煙、健康的兩小時。」可見即使無時無刻都吸煙的Marc Jacobs,也自覺吸煙並不健康,甚至不美好,吸煙已近乎一種習慣。要不,就像山本耀司般完全處之泰然的人生態度。每個訪問都煙不離手,每次都堅持自己餘生只會做自己相信的事,以及只會他找最低的生活限度。吸煙對他而言,或許已成為他身體的一部份,沒所謂健康不健康、時尚不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