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上任一年】新經濟政策未見成果 大灣區挑戰接踵而至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林鄭月娥就任特首一周年,經濟範疇的表現如何呢?
經濟雖不是林鄭最擅長的領域,但她在推動本港經濟發展上也有不少鮮明立場,包括支持發展創意科技創業和港交所的同股不同權改革等。不過,觀乎過去一年特區政府的表現,面對如箭在弦的大灣區規劃,交出的一份試卷並未教人滿意。

林鄭計劃在今屆任期內將本地公私營研發開支相對生產總值的比率提升至1.5%。(資料圖片)

支持創科 立意雖好 執行欠力度

林鄭月娥於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傳統產業以外的新興產業,並認定創新及科技是具優勢和潛力的產業,更定下具體指標,指在現屆政府任期內,要將本地公私營研發開支相對生產總值的比率,由現時0.73%增至1.5%。

林鄭對創科的重視為她贏得了不少掌聲,但執行上,港府提出的政策和措施不外是,增加企業研發開支扣稅額,增加對大學研究、科學園及數碼港的撥款和推出「科技專才培育計劃」以鼓勵本地青年投身研究和產品開發工作等的「老招式」。這些政策皆屬小修小補的措施,在欠缺一個較完整對香港創科的規劃和支持下,香港實難以追上其他地區,這方面林鄭為首的政府可說是「雷聲大、雨點少」。

更可惜的是,雖然政府要推行的創科政策不多,但卻仍是劣評處處。例如,「創科生活基金」批出452萬元予北角區街坊福利事務促進會製作「八段錦健康遊戲」手機app便被不少人認為是利益輸送、浪費公帑。可見,政府在推行政策時,未有清晰交代標準和目標,暫難以取信於公眾。

香港上市改革後,內地手機生產商小米申請來港上市。(林若勤)

金融升級 上市改革和金融科技發展加快

同股不同權改革是林鄭月娥於競選期間力推的另一項新政策,她曾稱,上屆政府雖有就同股不同權等改革進行討論,但最後無疾而終,警告若香港再議而不決,恐怕會失去機會。

在林鄭和港交所的大力推動下,同股不同權改革於今年4月正式落實,並開始接受申請。至今已有內地手機生產商小米集團(1810)、內地消費資訊平台美團點評等公司向港交所申請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其中小米上市因為集資額大、估值高,尤其備受市場注目。不過外界盛傳小米估值多次大縮水,且招股孖展反應冷清,不禁令人擔心同股不同權改革的吸引力和對提升香港金融地位的幫助,未必如想像中大。

香港金融發展方面,令一值得留意的是,金管局去年9月正式公布推出7招,力谷香港智慧銀行(Smart Banking)的發展,包括引入虛擬銀行,推出快速支付系統(Faster Payment System)、促進開放API等。措施陸續推出後,香港金融科技界﹙Fintech﹚的發展速度有所加快。

特區政府未對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有清晰的定位。(歐嘉樂攝)

大灣區議題欠魄力

談香港經濟發展,不得不提內地的大灣區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是內地重要國策,香港能否從中找到角色、把握機遇,十分影響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但目前所見,香港政府仍是「守株待兔」,未有展現出該有的魄力。暫時看來,港府對大灣區規劃的態度仍停留在感恩中央對港人厚愛的層次上,對香港的角色定位也只是留於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科中心等的「老調子」上。

周二(26日)林鄭於結束歐洲訪問後,直飛北京匯報香港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意見及建議。之後,林鄭會見傳媒時,也只是重申港府不是「坐喺度等」規劃出台,又再重提香港可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科中心等「老調」。大灣區將為香港經濟和社會帶來重大影響,但現時政府仍未有清晰規劃,告訴香港市民,從香港角度,究竟應如何理解並把握大灣區發展。這不但令人擔心政府究竟是否準備好,也令香港社會更難就大灣區議題凝聚共識,實非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