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下滑 消費成最大「火車頭」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中國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為6.6%,雖然為28年來最低,但其實符合中央年初設定的目標。由於中美貿易戰仍未知能否妥善終結,外界因而普遍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長會進一步向下。中央的調控能力是經濟走向的關鍵因素,而觀乎多項經濟數據,反映出口、投資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正逐漸下降,消費增長已成了推動經濟穩步向前的主要「火車頭」。

上周,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中國2018年GDP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大關,增速則為6.6%,儘管實現了中國政府年初設定的GDP增6.5%的預期發展目標,但也是中國28年來最低的經濟增長率。

中國去年GDP增幅為6.6%,符合目標。(路透社)

事實上,就算跟世界其他經濟體橫向比較,中國的經濟增速還是較高的。很少較有規模的經濟體近年可獲得5%以上的經濟增長,越南增速7.3%、印度增速7.1%、菲律賓增速6.1%和印尼5.1%的增速已是碩果僅存的例子。跟中國同為大國的美國和俄羅斯,最新經濟增長分別只有2.3%和1.5%,可想而知,中國的逾6% GDP增長仍很高。

不過,正如李克強所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第一要務,要牢牢抓住「發展」這個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不放。中國現時仍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去年人均GDP約是9,780美元,如果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跳過人均GDP1.2萬美元的分界線,保守估計尚要4到5年時間,所以中國實際上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早前就表示,中國經濟增長6.6%,是相當不低速度,料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絕無問題。

中央高層強調發展仍是中國第一要務。(路透社)

對外出口發生變化

幸好,近年中國經濟也有不少亮點,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美國的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性與日俱減,中國對美出口佔GDP比重由10多年前的8%減至2017年只有3.4%。

早前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劉遵義表示,對中美雙方可達成協議審慎樂觀,但認為即使談判破裂,料中國仍可承受美國加徵關稅對經濟的衝擊,他估計,若在高額關稅影響下,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暴減一半,GDP增長料僅會放緩1.1個百分點。況且,隨外貿結構改善,中國出口愈來愈不依靠個別國家或地區,去年中國跟「一帶一路」沿線國的貿易額顯著增加,合計進出口8.37萬億元,增長達13.3%。海關總署綜合統計分析司司長李魁文評論指,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合作潛力正成為拉動中國外貿發展的新動力。

與此同時,出口結構亦起了明顯的變化,從低附加增值向高附加值進化。以去年出口數字為例,服裝、玩具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總出口雖然達3.12萬億元,但增長只有1.2%,反而較高增值的產品增長明顯,如機電產品出口總額達9.65萬億元,增長7.9%;汽車出口增長8.3%;手機出口增長9.8%。可見,中國製造業正加速轉型升級。

消費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性不斷上升。(路透社)

消費對GDP增長貢獻多

最近公布的GDP數據當中,另一大亮點是消費支出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不斷提升。有別於2008年金融海嘯前,中國經濟由「出口、基建、消費」三頭馬車驅動的局面,去年消費對GDP增長貢獻值已升到76.2%的高水平,已成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 世界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李偉喬日前表示,消費在2019年仍將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據最新資料,最終消費支出當中,政府消費支出佔25%左右,居民消費處主導地位。2018年中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按年升8.4%,跑贏GDP增長,其中農村消費增長更勝城鎮消費,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124元,年增10.7%,高於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112元)的6.8%增長。細項上,除住房這一項目城鄉和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速大體保持一致外,其他項目大部分農村居民消費支出都有更高的增速,有的甚至近三倍於城鎮居民。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預計,隨着促進消費的政策逐漸釋放效果,以及個稅改革等措施的推進,會為消費增長提供新動能,料今年消費仍會保持平穩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75%。

上文節錄自第14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月28日),《中國經濟增長下滑 消費成最大「火車頭」》。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