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中國究竟3年內 要完成怎樣的混合改革?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中國國務院國資委指出,中國正在就國有企業改革列出「時間表」,三年內,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並取得決定性成果。

數據顯示,作為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撐。目前,中國央企戶數為96家。國有資本一向關係着中國的國家安全,以及國民經濟命脈,在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交通運輸、電信、煤炭等行業佔比高達80.1%。中國國有企業,尤其是央企掌握着中國絕大多數的財富源泉。

在中國經濟面臨增速放緩,繼續結構轉型時,中國能否通過加速國企改革加強國企發展、釋放更多的市場資源,調動社會資本參與實體經濟建設,盤活存資產,就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點。

中國國有企業不僅在資源、資金上佔有優勢地位,而且在技術能力上也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支撐。(VCG)

已引入逾萬億元參與混改

目前中國央企以實施混改3,700多項,引入非公資本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超過70%,比2012年底提高近20個百分點;中央企業資產總額的65%已進入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61%、利潤總額的88%來自於上市公司。

然而,這個成績並不能令中滿意,更多的資源和市場,依然被各個國有企業和政府部門壟斷。原本可以調動更多市場資金的項目,例如高鐵、電網、石油勘探等市場,依然因為國有企業與民營資本的隔閡,以及混合所有制的機制欠缺,而沒有向市場開放。

無論是「國企私有化」帶來的國有資產大規模流失,還是部門利益壟斷國家資源,權貴集團瓜分國有資產,這些情況在中國國有企業幾十年的發展歷史中,都已歷歷在目,既有成功經驗也有慘痛教訓。

上世紀90年代,中國以私有化為主要方式的國企改革,一度造成大量國有資產流失和大規模的工人下崗潮,被形容為「一個階級(工人)的倒掉」。(Getty)

此次,政府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其實就是對於以往經驗的總結,不是官員的企業,也不是私人老闆的企業,在現代化的市場條件下、資產管理體系下、官員監督機制下,如何讓國有企業成為公眾的企業,政府和社會資本能夠一起參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人類所有制歷史上的一次創新。不僅將極大地釋放中國發展潛能,也將彌合中國社會發展中產生的巨大裂痕。

此次以「混合所有制」為主要方式的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正在試圖避免走向「計劃」抑或「市場」的兩個極端,從而形成中國現代治理體系的一部分。(VCG)

國企改革方向﹕讓企業合法依規取得利潤

為了加快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加開國有企業改革紅利,利用國有企業的規模、資源、以及技術優勢,帶動民營經濟走出困境,帶動社會資金進入實體經濟。中共決定提速國企由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

11月8日,中國國資委印發《中央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聚焦在規範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流程、通過市場化方式開展與非公資本合作、推動混改企業轉變運營機制等方面,為央企混改提供了系統的操作指南。

11月11日,中國國資委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股權激勵對象應當聚焦核心骨幹人才隊伍,應當結合企業高質量發展需要、行業競爭特點、關鍵崗位職責、績效考核評價等因素綜合確定。

中小市值上市公司及科技創新型上市公司,首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授予的權益數量佔公司股本總額的比重,最高可以由1%上浮至3%。公司重大戰略轉型等特殊需要的可以適當放寬至總股本的5%以內。

在此之後,為了在加速推進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情況下,加強風險防範和防止腐敗的發生。11月14日,中國國資委還印發了《關於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建立健全國有企業內控體系,強化內控體系執行。

如何確保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公眾企業,社會資本,尤其是大資本願意進入「混合企業」,無論是管理者還是出資人,都能合法依規取得合理的利潤,這才是中國國企改革,乃至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取得決定性成果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