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疫情教訓將刺激中國經濟加速反彈 有個過程更加殘酷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武漢肺炎疫情正在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損失,然而也使得中國的改革和經濟轉型更加明確了發力的方向。中國目前正在防控疫情的基礎上正在全力復工,極力補足社會治理和經濟短板。

在2月14日,通過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中共正在選擇以疫情暴露出的經濟短板為突破口,落實各項改革措施,加速財政、貨幣的針對性支持和經濟刺激。除了繼續鼓勵高科技創新產業外發展外,儘快進行民生領域的投資結構調整,加快基礎設施,預期是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領域的民生投資項目建設,將成為中國經濟再次發力的起點。

2月14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表示,要求以疫情暴露出的社會治理和經濟短板為突破口,繼續推出一批重要改革方案。圖為,2月10日習近平視察北京新冠病毒防疫情況。(新華社)

雖然有觀點認為,復工並不重要,重啟需求才重要。由於疫情導致中國社會總需求的下降,即使及時復工和經濟刺激也難以避免中國經濟增速的再次下滑。下一步不是人民幣的貶值,就是再次放開房地產市場。一些國際金融和預測機構已經將2020年中國GDP增速下調了1%至2%。可以說,從單純的西方經濟學觀點來看,這種邏輯有其合理性。但是,可惜的是這種經濟學的模型本身過於封閉和落後,沒有考慮「人」的因素和中國特殊制度與經濟改革的因素

中國在原有西方經濟學意義上的市場原發利潤驅動確實已經「熄火」,但是他們卻忘記了,中國經濟從來就不是在這個模型下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正處在更換經濟驅動機制,以高科技和民生建設為主要動力的經濟升級進程。

從某種程度上,此次新冠疫情或加速中國經濟轉性和升級的步伐。不僅給企業指明瞭發展的方向,同時也為中央政府調整地方政府管理和投資結構提供了契機。之前以利潤為主導的投資機制難以啟動的民生投資,通過對此次疫情教訓的反思,現在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投資內容。應急保障、衛生防疫、公共醫療、社會保障、城市基礎設施等等的高達數百萬億元建設需求,不僅應視作經濟運行的成本支出,也將成為高水平發展的動力來源以政府投資為先頭,廣泛開放社會投資,並通過金融工具和資本市場,實現長期投資的風險分散與收益激勵。民生投資市場急需通過改革來釋放應有的潛力。

中國政府顯然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先要在保障經濟平穩增長的基礎上,保住就業,穩定內需存量。之後,再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調整社會財富分配結構。通過,提高民生保障,開展醫療、教育、養老,以及土地供給、資本市場、財政分權、官員激勵等等改革,中國政府在2020年將繼續啟動新的投資收益機制,最終得以在根本上重啟內需,實現可持續、可以保障共同富裕的經濟發展。

習近平政府一直在致力啟動民生投資,建立最新的資本回報機制和官員激勵機制,以打破掠奪性的權貴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加速中國經濟轉型。而對此次疫情的反思,則將將強這一社會共識,加速改革進程的推進。(新華社)

疫情讓改革進程加快

可以說,今次疫情的教訓將加速這一改革進程的實施。下一步隨着,中國政府加速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投資 以及官員激勵政策的落實,整體中國經濟將迅速恢復並反彈,但是對於不良中小資本的出清進程也將更加殘酷。

大量低效的、脆弱的中小企業將被淘汰,尤其是大量依託壓低工資、低端競爭、甚至依託裙帶關係和哄騙為生的小企業將劇烈出清。無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產業的聚集度將顯著增加,更多資源將被擠出,流向連鎖服務、平台服務、線上服務等產業模式。大量中小微企業,出現零增長、負增長的情況將很正常。中國經濟將出現20%的企業保增長,80%的企業保就業的情況。

大量中小企業,尤其是數量佔絕大多數的小微企業、個體經營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幾乎為零,更多的是為了補充社區服務和實現自我就業。而產業化的、集團化的大企業將更多貢獻增長。疫情對於企業來講將是一個加速優勝劣汰的過程。正如曹德旺所說「捱不過三個月是企業自己的事情。」這就話儘管並不討好,但確實道出了實情。

因此,相比於擔心2020年部分中小企業無法渡過難關,中國經濟將出現衰退,還不如擔心,面對流動性防水和經濟刺激需求,出現通脹抬頭、地產調控再度放鬆以致中國經濟改革功虧預虧的情況。而在外部,中國則有可能面對貿易戰的再次反覆,以及新冠疫情在世界範圍內的失控,全球經濟將再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