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疫情衝擊中美兩種不同的救市策略 香港如何借鑑?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面對疫情衝擊,美國民主黨的拜登尚未正式就任總統,已經急不及待地在上周公布1.9萬億元(美元‧下同)疫情紓困方案,不過,翻看其「美國救濟計劃」(American Rescue Plan),仍舊是再走「全民派錢」的舊路。超過一半的資金(即是一萬億元美金)將直接再向大部份美國人派錢1,400元,以及提高額外失業救濟金每周100元。但是「派錢」之後,如何扶持就業市場走入復甦呢?是普羅大眾更關心的問題。

同樣的問題,亦是香港超過24萬名失業人士迫切想知道的,但是昨日(19日)特首林鄭月娥表明政府無計劃推出失業援助金,話音未落,同日政府宣布失業率升至6.6%,創十六年來的新高,到底香港要走出「疫境」,需要怎麼的思維?

先談美國的經濟政策,拜登在競選期間,承諾將通過大規模投資基礎設施來啟動美國經濟,並特別強調電動汽車充電站等環保類項目,市場一直密切注視拜登如何兌現承諾。

不過看到他未上台前就急於推出的1.9萬億元派錢方案,金額之大以及推出的速度之快,超過投行預期;而且在國會中亦難以順利獲得共和黨人的支持,因為共和黨已表明反對將美國已經產生的數萬億債務繼續累積。當然,考慮到美國現時的國會席位分布,民主黨已經取得參眾兩院的控制性席數,共和黨人的反對縱然或許不成氣候,不過從反對大額派錢的聲音中,透露出的是同一個質疑:就是單靠派錢怎麼能夠重振美國的經濟及就業市場。

實際上美國自去年疫情初爆發之時,就已經在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下雙重出手,聯儲局於3月宣布「無上限」買債計劃,同時美財政部不停舉債支持大量派錢政策,令到美國政府債台高築。上月美國財政赤字為1,440億元,創單月紀錄新高,遠較2019年12月赤字規模僅130億元嚴重飆升。

美國直接派錢未能夠解決就業問題

本來在疫情下權宜地增加政府支出,解救民眾的生活艱難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是,直接派錢能夠幫助就業嗎?不妨參看近半年美國的就業數據,官方非農業新增職位經過去年6月份急升至480萬份的「高峰」後,就無以為繼,一直持續收窄,至上個月更意外下跌,為去年4月以來再次錄得跌幅。12月勞動力參與率維持61.5%,自去年6月起,數據便介乎61.4%至61.7%之間,更令人憂心的是,介乎25至54歲的勞動力參與率由81.5%降低至81%,是一大反映市場就業狀況疲弱的訊號。因為此年齡層代表的是剛大學畢業的職場「新鮮人」,以至處「職場黃金期」奮力拚博的中年人,若此主要年齡層的勞動力參與率長時間流失,將有損長期勞工市場的復甦。

美國非農新增職位數據上月意外下跌,為去年4月以來再次錄得跌幅

中國經濟因疫情控制得宜及製造業復產帶動

要挽救受世紀疫症重創的經濟民生環境,既要有短期的派錢救助,更要有長期的經濟結構改革,才能夠真正對症下藥。

在去年疫情下,中國是第一個能夠錄得經濟增長的國家,全年GDP增長2.3%。不少學者都研究為什麼中國經濟可以率先復甦,得出的共識都是在疫情撲殺的政策,有效迅速控制確診人數擴散,令到中國的製造業生產線早於第二季已經能夠率先復工復產。

製造業對中國經濟至為重要,中國於2019年製造業增加值達26.9萬億元,佔全球比重28.1%,連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

人行持續匯率市場化改革 未有大幅減息

另外,在貨幣政策方面,中美的思維方法南轅北轍,相比起美國瘋狂「印銀紙」及減息,中國着重的是維持貨幣政策的穩定性,人行未有大幅降息刺激經濟,反而是持續匯率市場化改革,這種思維模式,是將匯率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工具,透過容許匯率雙向浮動,應對去年出口市場的順景逆景。

經濟政策方面,內地在疫情年仍堅持結構性改革,推行國際國內雙循環政策,透過刺激消費、產業升級拉動經濟復甦,同時積極支持農村脫貧,致力「保底」取得成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執行董事會結束了與中國的年度磋商後表示,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不過中國在結構性改革方面仍取得了進展,但在各個關鍵領域的進展程度不一。金融業開放取得進展,外商投資負面清單進一步縮減,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限制也已取消;戶籍制度改革等勞動力市場改革亦提高了勞動力的流動性。

人幣匯率雙向波動將持續。(視覺中國)

香港最新失業率升至6.6% 創十六年高

回看香港的情況,經過一年多疫情摧殘,就業市場可謂陷水深火熱。上日本港政府公布,最新失業率升至6.6%,上升0.3個百分點,是為16年來的高位;就業不足率維持3.4%不變。失業人數增加約1.5萬人,升至24.58萬人。大多數主要行業的失業率均上升,與消費及旅遊相關行業,即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合計的失業率,回升0.5個百分點,升至10.6%;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升至13.8%。

特區政府在疫情的處理上,一直錯漏百出,新冠肺炎確診人數一直無法「清零」,同時社交距離人數限制朝令夕改,令到本港的物流業、零售業及旅遊業等多個行業人士「手停口停」。

保就業計劃限期一過 港航即裁員

政府對於市民的種種支援政策中,最為市民記得的,應該是今年中曾經向市民派發一萬元了。但除此之外呢?還有一輪又一輪的「保就業計劃」,向企業給予薪金資助,要求企業不能裁員。不過「保就業計劃」補貼期已經於去年11月截止,期限一過,12月香港航空隨即宣布裁減250名機組人員。不少零售店、餐廳更直接倒閉。

香港航空在12月11日宣布即日解僱250名機組人員,稱受疫情衝擊須採取更長遠行動。(余俊亮攝)

香港當務之急是控制疫情 盲目派錢不可取

其實特區政府亦推出計劃支持就業,翻查政府資料,政府在防疫抗疫基金下預留60億元,於未來兩年在公營及私營界別創造約30,000個有時限的職位。當中政府已籌劃21,700個職位,其中13,700個會在政府不同部門開設。截至10月底,已開設約29,000個職位,已招請人數約10,000人。誠言,對比現時本港超過24萬的失業人數,這個數量是不足夠的,但是至少是站在支援就業的正確方向。

現在香港的當務之急,是控制疫情,從源頭阻止病毒擴散,才可以令飲食企業恢復晚市堂食,之前因疫情而停開的美容業健身中心復工,逐步支持經濟恢復。第二步是不要貪圖一時之快,把西方的派錢方式盲目「搬字過紙」,因為從美國的經驗可以看到,派錢只會令財赤增加,而無法有效支援就業市場。只有認清香港產業結構的單一化、偏重金融業的問題,積極改革及發展新興產業,才是支援經濟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