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融一年內將五年利潤蒸發 為何仍獲「國家隊」支持?|企業熱評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經歷四個多月發酵,出手拯救中國華融(2799)的白武士終於露面。華融發表公告,主要訊息有兩個,一是正式向外界披露其虧損金額虧損,達到一千多億(人民幣‧下同),虧損金額較集團2015年本港上市以來的累計盈利還要高;二是宣布引入五個戰略投資者,包括中信集團、中保投資、中國人壽資產管理、信達資產管理及遠洋資本。即使現時尚未披露具體會注入多少金額,不過市場認定戰略投資者的入股,象徵華融的流動性問題可由「國家隊」解決,對華融可順利捱過債務難關的信心急升,支持華融美元債價格普遍上升。

中國華融的債務問題,自今年4月初集團宣布延遲刊發2020年度財報牽起序幕,市場不停在各種財務披露資料中,去推算這間中國四大不良資產公司,到底債務規模有多巨大。終於集團上日於公告,正式披露去年錄得虧損金額達到1,029億元。

中信 (267) 公告指,倘潛在戰略投資倘獲實施,中信集團將成為中國華融之主要股東。(路透社)

五年合計利潤 去年「一鋪清袋」

虧損逾千億元到底是個什麼概念?回看華融過去五年的財務報表,自2015年在本港上市起計,集團每年的盈利分別約為144億元、196億、219億、157億及142億元,合共亦只得850多億元利潤。

意味在去年新冠疫情的單單一年內,華融將逾五年時間所賺取的利潤「一鋪清袋」。面對逾千億虧損,華融現時逼切需要的,是開拓新方法套現,避免債務違約。

據《彭博》統計,集團將需要約1,000億元新資金,去符合監管機構要求對金融資產的撥備需求,及維持資本充足比率。

金融機構要取得新資金,具體方法不外乎是出售資產,以及引入新投資者。問題是,到底這兩個方法,能否順利幫助華融逃過難關呢?

華融的債務問題,自今年4月初宣布延遲刊發2020年度財報牽起序幕(資料圖片)

賣產所得料可應付未來半年到期債務

在出售資產方面,市場早已經預期,集團可以出售非核心業務套現。據《彭博》統計,按帳面值計算,集團可以出售的非核心資產,將可以套現約440億元。由於當中涉及銀行、證券投資業務等,具備有金融牌照的項目,相信「吸金量」將會比較高,所得資金將足夠集團應付未來六至七個月債務到期及利息支付金額。

早前有報道指出,華融部署出售非核心資產的計劃,已經獲得國務院批准,當中包括出售一家銀行、一家信託機構、一家投資公司及一家消費金融公司。

據上市公司年報披露,中國華融旗下持有城商行華融湘江銀行的40%股權,該銀行在去年的總資產值已經達到4,059億元。有報道指湘江銀行獲湖南省政府洽購。

除了出售資產套現近500億元外,集團仍需要約500億元資金補充資金缺口。市場一直關心資金何來。上日的華融的公告,終於為市場帶來明確的答案。

中國華融宣布引入五個戰略投資者,包括中信集團、中保投資、中國人壽資產管理、信達資產管理及遠洋資本。(路透社)

獲「國家隊」相助 基於其金融系統性地位

中國華融宣布引入五個戰略投資者,包括中信集團、中保投資、中國人壽資產管理、信達資產管理及遠洋資本。

縱然目前華融尚未公開交易細節,不過從五大投資者濃厚的國資背景反映,內地政府現時不願容許一家系統重要性的國有金融機構違約。畢竟華融擁有近1.6萬億元人民幣的負債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聯繫,是中國國有銀行之外最重要的系統性公司之一。加上華融在亞洲信貸市場上舉足輕重,存量債券總額達到180億美元。「國家隊」的出手相助,短時間料提振市場對中國12萬億美元信貸市場的信心。

蘇寧上月獲得南京國資委、阿里巴巴等入股(資料圖片)

蘇寧早前售股權予國資委及第三方企業

結合近期內地其他債台高築的內地企業情況來看,拯救「大至不能倒」的企業,以免其出現債務爆煲觸發金融性系統風險,仍然是內地政府傾向的處理手法。例如早前的陷入財困的蘇寧,就於7月份,獲得南京國資委、阿里巴巴(9988)及小米(1810)等多間企業組成的基金,以88億元入股公司16.96%股權。

至於以權益銷售金額計為內地第一大內房股的恒大集團(集團去年權益銷售金額超過6,600億元),亦正在與有國資深圳地鐵持股的萬科集團,商討洽售資產套現。雖然現時有報道指談判未能達成共識,萬科會退出收購談判,不過當談及「億億聲」的資產交易,其實買賣雙方揚言離場,亦只是常見的議價談判的技巧之一,目的也只是爭取一個更理想的作價。

總括而言,鑑於華融在內地金融市場的系統性地位,今次能夠透過出售資產及引入國家隊,料足以支持集團爭取時間,解決債務危機。集團將於下周六(28日)召開董事會會議,審議並在認為適當的情況下批准其2020年年度業績,值得市場繼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