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預測PE高達51倍! 透視小米利潤兩大「誤區」

撰文:馬健彰
出版:更新:

小米(1810)快將招股,成為本港首隻「同股不同權」科網股。根據初步銷售文件,小米招股價介乎17至22元,每手200股,入場費約4,444元,集資480億元。消息指,公司招股價等於明年預測市盈率(PE)22.7倍至29.3倍,更相當於今年預測市盈率39.6倍至51.3倍。
上限51倍PE絕不便宜,相比蘋果公司16倍預測PE,可謂「天價」。如果進一步研究小米個「E」﹙盈利﹚,其實存在兩大「誤區」,在入紙抽新股之前,散戶對呢粒「米」最好有多一份了解!

小米即將成為香港首隻「同股不同權」科網股,近來風頭可謂一時無兩。(視覺中國)

經營利潤大增 惟含有「水份」

翻查上市文件,小米去年收入為1,146.2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大增67.5%,扣除994.7億元銷售成本,毛利則為151.5億元,按年增加1.1倍。毛利急升,固然令人眼前一亮。但有趣的是,毛利扣除行政、研發等經營開支後的經營利潤升幅更強,大增2.2倍至122.2億元,完全跑贏毛利升幅。

細心一看,小米計算經營利潤的時候,計及非現金項目「金融資產所產生的公允值變動」。該收益去年有63.7億元,相比2016年的27.3億元,按年大增1.3倍,因而刺激經營利潤大幅跑贏。去年,小米每做100元生意,可得10.7元經營利潤,當中有一半其實來自公允值變動。

小米指出,該收入為按公允價值計入損益之短期投資,即以人民幣計值但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股權投資(以權益法入帳者除外);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或附有優先股的普通股投資。

說白了,這些收益都是「紙上財富」,如小米透過買入其他公司股權,在帳面上有可觀回報,有需要時可以沽售部份資產套現。但始終這些收入暫時仍未變現,未來實質收成暫時仍是個「問號」。

小米未有在上市檔詳細解釋「金融資產所產生的公允值變動」,該收入為影響經營利潤重要因素。(羅君豪攝)

小米明賺實蝕?

另一邊廂,小米雖然有122億元經營利潤,但股東應佔虧損卻錄得438.3億元,既然虧損,又何來有「PE」可計?其實,所謂虧損,跟一項「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有莫大關係,皆因小米去年因可換股可贖回優先股出現540.7億元公允值虧損。

其實該虧損於新上市公司時有發生,這批優先股具有可贖回和可換股特性。按會計準則被視為負債,並需以公司本身的公允值衡量。小米上市在即,「聲價十倍」,估值自然增加了不少,公允值變動因而增加,以至虧損擴大。

不過,這類優先股通常在上市前轉換成普通股,屆時虧損就不會再出現。值得一提,有關變動對公司淨利潤產生的影響屬非現金項目,本質上不影響公司持續經營。

小米路演,創辦人雷軍與一眾公司管理層都有出席。﹙李澤彤攝﹚

遠景會計師事務所創辦人林智遠表示,優先股持有人實質不算是持有公司的股票,因為持有人在公司的重大經營沒有投票權。不過,在公司解散分配剩餘財產時,優先股在普通股之前分配,同時享有預先定明的股息收益率,成為優先股重要權利。

事實上,一些公司在上市前為求「撲水」,很可能發行這種優先股進行境外融資。這批優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後,按照約定比例轉換為普通股,其約定價格往往大幅低於上市後的每股發行價。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上,要求將普通股價值與轉換價之間的差額計為虧損,這也是很多新上市公司帳面出現由可轉換優先股造成巨額虧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