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通脹非暫時性! 陶冬拆解美聯儲拒加息取態 預言QE不會死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被稱為是今年市場最重要的聯儲議息會議早前塵埃落定,美聯儲宣布,自今年11月起開始每月減少買債150億美元,標誌美國調整貨幣政策的序幕就此揭開。然而物價上漲、通脹率高企,該局仍堅稱通脹是「暫時性(transitory)」,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部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接受《香港01》訪問時直言不認同「暫時性」之說,該局顯然想拖延啟動加息的時間點,「手是高高舉起,卻輕輕拍下」。

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於11月5日公布議息結果,利率維持不變,介乎0至0.25厘,同時減少買債,從11月開始每月削減購買100億美元國債和50億美元按揭抵押證券。聲明表示,通脹是暫時性,但保留改變收水速度的權利,同時强調減少買債與加息無直接關聯。

話音剛落,之後公布的美國10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CPI)按年上升6.2%,創下31年來最高水平,從食品雜貨到汽車,家庭所需的各種商品價格普遍出現大幅上漲。

不認同通脹「暫時性」之說

對於美聯儲「通脹是暫時性」的說法,陶冬反駁指,美國目前通脹現象驚人,並非暫時性,「上一次美國CPI高見6%的時候,我還在美國讀書,實際上,我們這一代人都沒有經歷過如此(狀況),目前的通貨膨脹實際上是挺驚人!」

陶冬不認同通脹暫時性之說。(盧翊銘攝)

陶冬解釋道,一開始出現通脹,是因為供應鏈斷裂造成,屬暫時性現象,但現時的通脹源頭正在從供應鏈和交通瓶頸轉向基本必需品,市場對通脹預期大大改變,從而帶動人工大幅上漲,最終導致物價飛升,並非暫時性通脹。「油價格暴漲,比一年前漲了50%;食品價格暴漲,早餐盤子的東西漲了30%,租金亦大幅度上漲。大家對於通脹預期改了,認為以後的東西更貴了,公司要求員工上班,員工就會想加人工。」

不過,勞工的實際人工其實進一步降低,美國勞工部報告指出,從9月到10月的通脹,使美國人的實際人工下降了0.5%,增長被CPI飆升所抵消。陶冬認為,所謂量化寬鬆(QE)就是財富的再分配,最終演變為物價上漲,「平白無故生出一堆錢,撒下去,誰抓到就是誰的,但生出一堆錢,導致物價上升。」他又指,人們的絕對收入增加,但相對收入就未必增加。

美聯儲拒加息 兩害取其輕

然則,通脹高企,美聯儲急需採取行動,惟最終僅宣佈從本月開始減少買債。陶冬認為,美聯儲兩害取其輕,收水較加息容易,「因為一旦加息,政府就要拿出一大筆錢,財政赤字、利息支付金額擴大,所以少放點水,作出政治上的姿態,堵住批評者的嘴,用『明鷹實鴿』 的手法盡量拖延啟動加息的時間點,手是高高舉起,卻輕輕拍下」。

陶冬認為,美聯儲兩害取其輕,收水較加息容易。(盧翊銘攝)

陶冬續稱,在鮑威爾領導下的美聯儲的骨子裡是鴿派,並不希望太快「收水」。他又指,美聯儲對於經濟復甦信心不大,「現在的經濟是撒錢撒出來的,當這些都沒有,經濟能不能復甦是首要考慮因素」。

影響美聯儲調整政策,除了經濟復甦狀況,還有另一因素。陶冬指出,是取決於市場是否穩定,「這幾年因為高槓桿,美股、美債市況好。假如美聯儲突然收水,要考慮市場會不會出事,2009年美聯儲開始實行QE政策,一直到2014年,相當長時間放水,但稍微加息,(金融市場)就出事了,所以又開始下一個QE。」

料2023才加息 惟QE不死

既然通脹並非暫時性,美聯儲何時會不得已加息?陶冬指,市場對美聯儲做法還有認知盲點,「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美聯儲不想加息,你跟他說通脹來了,他會說再等一會兒」,但因應通脹、就業情況,美聯儲或會加快「收水」步伐、加大消減買債規模,但恐怕要等到2023年才開始加息,幅度及頻率會比市場預期更小和更慢。

陶冬直言長期的量化寬鬆政策不會結束。(盧翊銘攝)

陶冬續稱,每次美國遇到經濟衰退、市場危機都是依靠貨幣擴張來解決問題。一旦流動性減少、資金成本上升,經濟下滑、市場變得動盪,最後只能用更大的QE來維持穩定,「2008年美聯儲資產負債是8,000億美元,2013年負債4.3萬億美元,2019年負債3.8萬億美元,現在負債接近9萬億美元,(稍微收水之後)負債或會變7萬億美元,但未來可能會重上15萬億元,所以QE不死,但會打盹,未來這兩年就是打盹的過程。」

被問及一旦美聯儲加息,金融市場是否會急劇下挫?陶冬指出,市場會出現波動,但最終還是會風平浪靜,「一有風吹草動,大家都跑,市場會大幅下跌,但由於手裡有大筆資金,投資者還是會前赴後繼衝進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