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周年|從海產到創科 老牌港企分享發展路 看好大灣區前景

撰文:詹詠渝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至今25年,經濟平穩發展,但不時被指側重金融、地產行業,產業趨向單一化。近年,大家開始思索發展實業,以至創科,探求更多元化的發展。事實上,本港也有不少企業以實業起家,規模愈做愈大,例如屹立超過半個世紀的新華集團,由海產公司發展成跨國企業。該集團二代陀手、主席蔡冠深接受《香港01》專訪,分享集團「做實事」之路,展望未來他寄望港商在大灣區闖出一片天。

香港不少企業由實業起家,後來都走向房地產、金融,事關「搵錢」較易,且愈做愈大。但也有人堅守實業,投資不少創新項目,更大力投資內地及海外,其經驗值得港商借鑑,也為香港發展創新行業,提供一點啟示。

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熟悉中港商界發展。(張浩維攝)

例如由「海產大王」蔡繼有創立的新華集團,在香港屹立超過半個世紀,海產業務遍佈全球,還發展多元業務,包括地產建築、金融財務、高新科技、基礎建設、傳媒文化及教育七大業務。

新華集團主席蔡冠深十幾歲就跟隨父親蔡繼有工作當「學師」,直至1976年才繼承父業。現在同時擔任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及香港中華總商會永遠名譽會長,熟悉內地與香港發展。他透露,集團近年內地投資持續上升,「淨係內地有七個大區,譬如東北、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等等。」

新華海產本業仍是集團重心業務,圖為香港的海產工廠。(新華集團提供)

智能化顛覆傳統工業

本港經濟高速發展,民間累積了不少資本,蔡冠深直言香港不但是「中間人」,還是「投資人」,他新創的詞語是「CIO」,其中「I」指investor(投資者)、「O」則是operator(營運者)。新華在累積一定資本後,正正充當了投資者及營運者的角色。

蔡冠深投資內地同時亦在營運上動腦筋,內地提倡「工業4.0」,積極推行智能化。「以我老本行為例,養魚要魚塘,以往要喺個海度養,而家唔係,喺工廠都得。」他笑言,工廠連廁所都沒有,全因工廠沒有人。此外,新華在海產本業,另一方面亦有發展「自動化」農業,集團擁有茶莊、葡萄園、咖啡廠等。「我哋工廠用光伏發電,所以唔使買電,全部自己發電,有多仲可以賣電出去,呢啲叫智能化。」

蔡冠深不單改革內地農業的生產模式,還「度橋」拓展外銷。他透露,外國人認為茶葉有農藥「污糟」,「我哋香港人做嘢有誠信,我要做到歐盟認證!即係你唔可以用農藥,唔好有殘餘物質裏面,人哋先俾你認證。」

新華集團旗下的新華科技,主打新經濟行業,蔡冠深笑言要「交學費」。(張浩維攝)

扶植初創公司 「交學費」難避免

多年來成功經營海產業所打下的根基,令集團日後拈手相類似的農業亦游刃有餘。不過,蔡冠深不甘待在「舒適區」,近年開始投資新經濟業務。新華集團旗下的新華科技,正正由蔡冠深大仔蔡雋思打骰,主打新經濟行業。問及轉型有沒有難度,蔡冠深聞言即笑說,「你入去新行業一定要交學費啦,你話一做就做得好,我都唔信啦,係咪?」

儘管新華在舊經濟行業發展順利,但進入新經濟領域亦難免滑鐵盧。「初初嘅時候都好慘,投十單有八單都輸。呢個係我哋嘅投資損失,咁之後有經驗就慢慢再改囉,唔係『羊牯』,有啲要你自己掌握,要睇得準!有啲我要投少啲,唔係投得多就好!」

新華科技涉獵甚廣,無論是無人駕駛、生物科技,甚至元宇宙都有投資。「我哋唔可以做咁多(新業務),年青人有創意有憧憬,咪投資落去,希望做到獨角獸,一隻一隻扶上去。」除了出錢,新華還會利用集團在內地的網絡,為投資的初創公司爭取資源,如進駐產業園區等。

香港人特點靈活變通,擅於包裝營銷,蔡冠深相信港商到大灣區創業有優勢。(張浩維攝)

創業不定做創科 港商入大灣區有優勢

港商除了「出錢」之外,還可「出力」,大灣區的建設,打破了香港「市場細」的困局。新華至今所投資公司數以百計,見盡不同公司的成敗,亦看見大灣區機遇處處,「大灣區裏邊有6,800萬人口,佢哋嘅消費力好強!」蔡冠深認為香港中小企只要專注自己的行業,就算只是一間餅店、餐廳、髮型屋都能夠成功。

「我家鄉中山,有啲香港大學生開間餅店開到排哂隊買餅,用香港嗰啲星級酒店嘅整餅技術(作賣點)。整到好靚,嗰啲女仔排曬隊都要買餅,咁你咪成功!」他指出,不少初創家有個錯誤的想法,是創業一定要做創科,從事科技相關行業才能成功。「我想做楊振寧,我又要想做馬雲,唔係個個都得㗎嘛!科學家都要食米芝蓮餐廳、著靚衫,你做得有特色都會成功。」

全因大灣區市場大、競爭細,「大陸創業分分鐘免租幾年,人工又平,有問題都容易捱得過去。」加上香港人特點靈活變通,擅於包裝營銷,蔡冠深相信港商到大灣區創業有優勢。「好多後生仔沖咖啡、拉花好靚,嗰啲豆又溝得好好,有自己嘅特色,比星巴克做得好!」

回歸25年主要經濟數據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