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ruti 1881併購案 一個圖章看香港優勢 鄭智浩倡走專門化路線

撰文:黃捷
出版:更新:

已除牌的利邦控股去年進入清盤程序,富事高諮詢(FTI Consulting)獲委派為利邦手上多個高端男裝品牌,包括Cerruti 1881及Kent & Curwen物色買家,終在接觸150位潛力買家後,以8億元人民幣把兩個牌子的IP﹙知識產權﹚賣給內地民企、經營高爾夫服飾的「比音勒芬」。

今次項目,覆蓋的市場包括香港,澳門,內地,台灣,新加坡,法國以及英國,由富事高諮詢香港團隊促成,其財務諮詢及企業重組部董事總經理鄭智浩﹙Joe﹚接受《香港01》訪問,直言香港作為中間人角色優勢猶在,但北望神州市場,業界走專門化路線較有優勢。

富事高諮詢去年9月底及11月分別開展出售Cerruti 和Kent & Curwen兩大品牌。﹙官方文件截圖﹚

與內地律師「交手」 年三十晚朝早簽合同

富事高諮詢去年9月底及11月分別開展出售Cerruti 和Kent & Curwen,當時新冠疾情在內地仍然肆虐,中國尚未對外開關,鄭智浩慶幸電子化令洽商過程變得更有可能,內地買家態度由「不接受」變「接受」,「他們﹙原本﹚希望親身睇original copy﹙文件原檔﹚,電子接受性較低,但因為涉內地、新加坡、台灣、法國、香港、英國、法國等市場,有不同資料及法律要整合,如果資訊不發達,都搞唔掂!」

只不過,有些事情是科技不能解決的。鄭智浩憶述道,與代表買方的內地律師磋商由香港法律寫成的英文合同,過程「十分痛苦」,「他們不認自己英文不行,無提出用中文寫,因此所有合同都以英文為準,大家對詞彙的正式意義,還有很大落差。不是說內地律師樓不行,只是內地企業如果繼續要國際化,香港作為橋樑仍重要。」

另外,內地律師在法律概念上,特別是普通法下的公司法,尚未十分清楚分到背後理念及思維模式,細研交易條款,最終連買家也著急起來,鄭智浩笑指︰「成日當我條款『呃佢』,後來是買家打去『鬧』,叫『唔好再搞』,最終趕在年三十晚朝早簽合同,前一晚還要趕通宵!」

鄭智浩認為,內地企業如果繼續要國際化,香港作為橋樑仍重要。﹙黃寶瑩攝﹚

中外買家風格有別 中方目標為本

除了法律外,小如一個公司圖章也反映中外之別。「傾圖章『玩咗成粒鐘』,內地有一個公章,他們覺得有個圓印蓋上去就有法律效力,簽名未必有用,但我說在香港圓印只用來簽收,不一定有法律效力,須要董事授權簽名,而法國則要President簽名。」

鄭智浩續稱,在這類跨國、跨市場的併購上,找法國律師、英國律師「解唔通」,因為他們少接觸內地,唯獨香港兩邊都接觸到,「有能力解說,消除買賣雙方矛盾和磨擦。」

此外,香港還可以提供不少「售後服務」,如併購後的磨合、供應鏈支援,以至就集資渠道、架構重組給予意見,「以前好多大陸公司買國際品牌出事,未必全部因為借大咗,好多是後來管理兩邊文化差異出問題,無人幫他們梳理,以為內地也是這樣管,没理太多。」

話雖如此,鄭智浩認為相對外國買家做一宗交易,睇數睇得十分細膩,雕琢條款,研究數據,中國買家相對目標為本,十分清楚自己需要什麼,「比音勒芬一開始知道自己只買品牌的Logo,其他事不理也不要,没有如此理論化。」他續稱,外國投資者花許多心機在文件上,但總會掛一漏萬,中國買家則留下調整空間,「收賺後有機制調整,留少許空間,效率反而提升。」

鄭智浩指出,中國買家則留下調整空間,收賺後有機制調整,效率反而提升。 (Photo by 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倡走專門化路線

隨著內地併購市場更闊更深,鄭智浩認為,內地專業水平已慢慢追上,「有些事大陸可以做到,不用香港,如以前做盡職審查全部外聘,但現在可能是國內團,找一兩人外面人『傍住』,不用香港人;律師亦都係,以前整份合同,由香港律師、外國律師草擬,但依家可能是內地律師草擬,叫香港律師看看香港法有什麼不同,幫手執,需求縮了。」

他認為,香港以前市場細,難以支持精細分工,但現在面對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反而可以走精細路線,「以前一個金融人什麼都做,是大總管、大打雜,但現在專門某個行業、某個板塊更有優勢,可以提供更專業的服務,不能話一個人全包,什麼都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