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指染藍死吻詛咒! 改革後九成新貴股價插水 專家拆解揀股盲點

撰文:劉凱欣 鄭文玥
出版:更新:

恒指上周初跌穿15000點,點數回到1997年水平,震驚一眾股民!然而,相同的點數,有不一樣的「內涵」。自2020年以來恒指密密改革,藍籌數目持續增加,但量多未必質佳。據《香港01》統計發現,改革後的14次季檢所納入的39隻藍籌當中,有34隻、即87%的新貴,正式「染藍」後股價均見下跌,最差一隻更累挫逾93%。相關藍籌股價「唔爭氣」,對早已一蹶不振的恒指而言,可謂雪上加霜。

一眾專家分析,恒指最大改革遇上內地最差經濟,可謂「生不逢時」,例如不少藍籌新貴均為內地新經濟同消費類股份,易受國策拖累暴瀉。另外,目前恒指選股制度亦被指存在漏洞,例如要「強行」湊齊100隻藍籌;僅考慮過去一年市值、財務表現,偏向著重股份「短跑」爆發力,而非公司經營持久力等。在相關設計下,不少新藍籌容易有「虛火」,屢出現股價膨漲後迅速回落的情況,繼而衍生出「股一藍價便殘」的坊間傳說。

恒指上周初跌穿15000點,點數回到1997年水平。(資料圖片)

恒指06年迎國企 藍籌格局變、新經濟股崛起

恒指上周初時屢創新低,點數「回歸」1997年水平,然而相同的點數,背後「質地」早已不同。恒指成分股最初以舊經濟股為主,然後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因應中資股抬頭,港股亦捲起「質變」浪潮,反映大市的恒指亦無可避免也開始大變革,大方向是走向中資、走向新經濟。

恒指首次改革發生在2006年。當時,恒指首次將內地國企建行(0939)納入成份股中,同時宣布成份股數目,由33隻增至最多38隻,並採用流通市值加權法計算。當港股「中門大開」後,其後數年,名單持續擴容,內地股份佔比漸增,反映中資股在港股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到了2020年,恒指已有52隻成份股。值得關注的是,同年,恒指更首次將「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納入恒指,隨著阿里(9988)與小米(1810)加入,恒指格局悄變,新經濟股崛起。

《香港01》盤點六大重磅股份拖累恒指表現。(01製圖)

ATMX「染藍」 僅騰訊有進帳

論領軍新經濟股ATMX,股價卻非並駕齊驅。「資優生」騰訊(0700)早在2008年6月染藍,當日股價12.8元,而在恒指插穿15000點關口當日(22日),該股雖低見262.2元,但其15年間,在尚未計及拆股因素情況下,股價仍暴漲約20倍,實力相當。

然而餘下的「AMX」則淪「難兄難弟」,阿里與小米於2020年9月同批染藍,3個月後,美團(3690)亦緊隨成另一藍籌。然而現在,阿里、美團原本均高近300元的股價,雙雙大插至65元,挫逾75%;至於小米跌幅稍窄,卻亦有46%。

而在翌年,諮詢改革動作更密。2021年號稱半世紀來恒指最大改革中,恒指公司將單隻股份的權重,上限由10%降至8%、上市歷史要求將縮短至三個月,並改按照7個行業組別選出成分股。同時恒指亦設下目標,要在2022年中前將藍籌股「力谷」至80隻,最終更希望會固定為100隻。而於去年諮詢總中,恒指進一步指可將主要上市的外國公司,納入成份股選股範疇。

染藍「34跌5升」 碧服插得最甘跌逾9成

誠然,躋身成藍籌先決條件,是要在所有上市股份的總市值中,要名列前茅。另外,相關公司在所屬界別於恒指所佔的比重、成交量及財務表現等因素,亦是納入考量的部分因素。

不過據《香港01》統計,2020年恒指改革後所納入的藍籌新貴,迄今錄得「34跌5升」,不計除淨等因素,跌幅介乎0.9%至93.8%。其中,尤以碧桂園服務(6098)表現最差,股價至今大插93.8%;其次則為阿里健康(0241),暴瀉87.2%;李寧(2331)亦挫84.7%。當中,下跌的34隻成份股多為新經濟股,如中概科技股以及內地消費股,權重合高達32.8%。而相關藍籌股價「唔爭氣」,對一蹶不振的恒指而言,可謂雪上加霜。

反之,在2020年改革之後,被剔除的7隻股份中,4隻轉升。當中,「被搣柴」的太古(0019)最「爭氣」,兩年飆升36.1%,交通銀行(3328)亦揚近兩成。至於跌幅最狠的,則是因內房爆鑊而首當其衝的碧桂園(2007),其跌幅雖達39%,但仍比跑贏超過六成經改革後納入的新一批藍籌。

至於抵得過「魔咒」生還的5隻藍籌,以聯想集團(0992)踞首漲42%,其餘升幅只錄得單位數。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隻錄升幅的中國神華(1088),曾於2020年9月的季檢中遭剔除,兩年後再獲「翻兜」,若計及其被剔除到至今股價,升幅更高達103.8%。

要在云云股份中躋身成藍籌先決條件,是要於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中名列前茅。(資料圖片)

關焯照︰過份進取 「強行」增加至100隻

面對恒指「異象」,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分析指,恒指公司過份進取,「強行」將藍籌數目增加至100隻,當中要符合所要求的市值及成交量的本地股份,選擇已經不多,故若要數目達標,只能向內地股份「埋手」。

「但個問題係,恒指最大改革,之後撞正內地改革開放以嚟最差經濟,當中疫情肆虐,環球經濟差、內房又爆煲。尤其呢兩年入去嘅,好多都係有內地新經濟同消費背景嘅藍籌,所以易受中央唔同政策拖累,當然會跌得好肉酸。」

他又指,當部分股份剔出藍籌反有升幅,亦只是因為染藍時「炒到殘晒」,被踢後重返市場正常水平。

關焯照稱,恒指公司過份進取,「強行」將藍籌數目增加至100隻。(資料圖片 / 歐嘉樂攝)

徐家健︰選股設計上 一直存在問題

至於Orientis首席經濟師徐家健則同稱,2021年港股受內地經濟及中美關係轉差影響,一眾新藍籌可謂「生不逢時」,而「染藍」是祝福還屬詛咒,很主要看當時大市氣氛及表現而定。

但無可否認的是,恒指選股設計上,的確一直存在問題,如僅考慮過去一年市值、財務表現等,很容易只會著重相關股份「短跑」爆發力,而非公司經營持久力。同時,相關規定下,新納入的藍籌容易出現「虛火」,從而衍生出「股一藍價便殘」的坊間傳說。

徐家健認為恒指選股設計上,一直存在問題。(資料圖片)

伍禮賢︰揀股目的是使指數具代表性

不過,光大財富證券策略師伍禮賢則認為,恒指選擇藍籌的標準往往有三,包括所選股份需在行業內具有代表性;行業在當下經濟週期具備上行空間;個股本身需具備市值大、交投活躍等自身優勢。

他坦言,若評估恒指改革的成效,僅從大市表現而言,顯然「不算OK」,但恒指挑選藍籌目的,是為了使香港證券市場多元化,使指數具有代表性,可以令外國投資者買到具有代表性的中港股票,「佢哋唔係投行,亦都唔係分析師,所以唔需要考量納入時機係咪處於低位,有無彈高空間。」

伍禮賢表示,恒指挑選藍籌目的,是為了使香港證券市場多元化。(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