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做場有】藝穗會:曾幾何時見證著香港獨立音樂發展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扭耳仔定期專題,今次講【場做場有】,跟進新場地消息,回顧消失的場地;由老牌的藝穗會、昔日的搖滾聖地高山劇場,講到近代的Hidden Agenda、XXX等,以及研習各地live house文化,希望這個圈真的可以「場做場有」!

 

回到20、30年前,如果本地獨立樂隊們需要一個小型表演場地以作自資舉辦演出,他們可以找甚麼地方呢?那個年代的朋友,都會告訴你去位於中環的藝穗會(Fringe Club)吧。

那些年,要辦較具規模的獨立樂隊音樂會,會選擇有「搖滾聖地」之稱的高山劇場;然而若要容納100名觀眾以下的細規模表演空間,藝穗會的劇場便是個相當合適的地方。

無論是幾隊樂隊聯袂舉行的音樂會,抑或樂隊的專場音樂會,從前有不少本地獨立樂隊都曾租用過藝穗會的劇場,在這裡作出小試牛刀的演出。從劇場再拓展到酒吧空間,毋庸置疑藝穗會是見證著昔日香港獨立音樂發展的一個場地。

迄今已有34年歷史的藝穗會,位於中環下亞厘畢道和雲咸街交界,這個政府支助的非牟利藝術機構,會址為舊牛奶公司倉庫,是中環的地標性古老建築物,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而從80年代至今,藝穗會的音樂表演空間也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藝穗會 Fringe Club

第一階段

猶記得我在80年代首次踏足藝穗會——登上雲咸街那條斜路,轉入這座古老建築物,已先感受到一股濃厚的藝術空間氣息,年輕的我總覺得藝穗會是多麼酷的地方。

當時藝穗會的空間格隔跟現在有很大分別。入口是在下亞厘畢道近香港外國記者會那邊,進門是大堂兼畫廊,左轉是酒吧;穿過酒吧,便是劇場(Fringe Theatre),也是曾有不少本地獨立樂隊自掏腰包,租用作表演的場地。

龔志成和Peter Suart所組成的多媒體前衛音樂組合「盒子」The Box,他們由《盒子第二面》到《盒子第五面》演出全是在藝穗會劇場舉行(他們也曾在酒吧帶來免費演出);post-punk / gothic樂隊Octave of Prayers辦過其專場音樂會(後來他們分支出The Martyr和Octavian);synth-pop樂隊Minimal的首次公演獻給了在這裡舉行的《1010》音樂會,繼而再辨他們的專場音樂會《以心電信》。

這個場地還有更多結集了好幾隊樂隊聯袂舉行的音樂會,如早在1984年便有過一場《夏日電子Show》;Anodize在1989年的首次公演,是一場全metal樂隊陣容的《Loud Jam》音樂會,由thrash metal樂隊V-Turbo出錢舉辦;Adam Met Karl(AMK)、Noira(即Minimal的亞里安)、Extasis(即Juno Infant’s的Timmy)、梁基爵、Shall等獨立音樂單位在1989年底合資出版的《集感》合輯後,他們在翌年帶來的《集感Live》音樂會也是在藝穗會劇場舉行。

The Box的《盒子第二面》到《盒子第五面》演出全是在藝穗會劇場舉行,圖為部分宣傳單張。(攝影:袁智聰)
Octave of Prayers的1987年專場音樂會。(圖片提供:阿鼓)
第一代Anodize在1989年於藝穗會作首次公演。(圖片提供: Jimmy Lo-Jim)
Minimal的《以心電信》音樂會。(圖片提供:亞里安)
《集感Live》的廣告及宣傳文案。

第二階段

到了90年代,藝穗會的酒吧空間加裝冷氣空調,環境優化後喚作Fringe Gallery。那時,一方面劇場空間繼續作為租用的音樂表演場地;而另一方面,連著酒吧的Fringe Gallery亦在日後拓展成為他們livehouse,記憶中是2000年後的事,在那裡舉行的演出亦多數是跟藝穗會合辦與分賬形式。

對比起在劇場舉行音樂演出,Fringe Gallery無疑更具livehouse的感覺,除了空間較大之外,氣氛亦更佳(多得有個酒吧)。所以藝穗會的音樂表演空間,也從此由劇場而轉移了出來。

獨立廠牌維港唱片在這個Fringe Gallery / livehouse舉辦過多次音樂會;盧巧音的Black & Blue在2008年的復合演出是在這裡舉行;引進北京獨立樂隊來港演出的《Beijing Explosion》,也在這裡帶來過一系列音樂會;《Battle of the Band》比賽亦曾在這裡舉行(有年我任評判,勝出的是秋紅)。

然後,隨著Hidden Agenda的崛起,在2010年代起,我們亦觀察到本地獨立音樂的表演也漸漸轉移到這個工廈表演場所。而藝穗會在獨立音樂圈的重要地位也不復再。

集合了Chaos、Pillow、Atomic Bubbles、Kind People、Miffy等獨立搖滾樂隊的《Collected Stories 2》在1996年於藝穗會劇場舉行。(圖片提供:Alok)
My Little Airport在2005年《維港風濕聖誕夜》演出。(圖片提供:維港唱片)
《Beijing Explosion 3》后海大鯊魚2008年首次在藝穗會的演出。(攝影:Kaka)
Black & Blue在2008年的復合演出。(圖片作者提供)

第三階段

2011年,藝穗會動工進行大翻新改裝,令到場地作出了相當的改動逆轉。改建後,入口變為近下亞厘畢道和雲咸街交界那邊,進場便是酒吧與livehouse空間The Fringe Dairy「奶庫」,那其實即是本來的劇場位置;再走進去是「地下劇場」,即是本來的酒吧livehouse位置。而音樂表演都集中在The Fringe Dairy舉行。

改建後的藝穗會,在本地獨立音樂生態上的地位也不同日而語了。甚至在三年前,他們亦在取向上作出了轉營,The Fringe Dairy集中舉辦爵士樂演出;對於獨立音樂活動,已顯得無心戀戰。所以如果一位當今的年輕獨立音樂愛好者告訴你,他/她從沒有踏足過藝穗會看音樂演出,那絕不足以為奇。

但是,仍有獨立音樂活動堅持在藝穗會舉行,如Atomic Bubbles與Band Band的年度音樂會,搞手是前Atomic Bubbles、現Band Band主唱Luka。自2011年起他們每年8、9月都會在藝穗會舉辦一場音樂會。為甚麼只選藝穗會呢?Luka說:「跟他們合作愉快,而且地點合適。最重要是每次都會有walk-in的觀眾,而他們本身並不知道我們是誰,只是在場外聽見有現場音樂表演而進來,那每每是個驚喜。」

去年Band Band在《Galaxy Railway 999 Music Live》的演出。(圖片提供:Band 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