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跨界合作】坂本龍一與岩井俊雄

撰文:扭耳仔
出版:更新:

作者:Keith Lam 林欣傑

當一個創作人於自己專業領域的作品已經不得了的時候,跟其他人跨界創作,大事一樁!他跟誰合作,創作什麼,是由他的背景養分引發。一個在中學時期己在聽John Cage、欣賞Fluxus,看Jean-Luc Godard(尚盧.高達)等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創作人,他的作品已經夠震撼,他要和另一位出色的創作人合作,只要消息一出,就已經教人引頸以待——他是坂本龍一,我奉為神級的藝術家。

我自覺絕對沒有資格和自權力去寫甚至介紹坂本龍一的音樂作品,我怕連寫一下也會沾污了他的神聖地位!(當然也沒說我有資格去寫他和其他人的合作。)但容許我花幾個禮拜的專欄空間去歌頌傳頌這幾個世紀跨界合作。

來自坂本的口述自傳,他在中學時期就在聽John Cage。John Cage真的不是你走到信和,在唱片店看到,然後買回去就可以好好閱讀的音樂。我有位朋友在他中學時裝酷學人家買了張John Cage唱片回家,直到一個月前他還在說當年太天真。是的,慢慢欣賞和閱讀,也許總有一天可以聽得出個韻味。然而,有足夠能力去把John Cage的作品再玩,也許就是坂本龍一遇上岩井俊雄的原因。

這位生於1962年的藝術家——岩井俊雄,是日本國寶級的藝術家,他的作品都跟聲音有關。當中他於1995創作的《Piano — As Image Media》就是把John Cage改裝鋼琴的概念伸延,創作成作品。《Piano — As Image Media》承繼了John Cage對樂器的概念,把鋼琴延伸為彈奏影像的「樂器」。也許就是因為這個作品,他和坂本龍一遇上了。

岩井俊雄的作品《Piano as Image Media》延伸John Cage改裝鋼琴概念,以鋼琴作為「彈奏」影像的「樂器」。(互聯網圖片)

《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

1996至1997年岩井俊雄和坂本龍一在日本茨城的水戶藝術館舉行了一場表演,名字叫《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以名會意,就是音樂引發影像,影像引發音樂。表演台上就是岩井各個音樂影像的裝置,這些裝置既是樂器,也是視覺器。把彈奏的音樂轉化為影像,把影像轉化為音樂,兩種媒體交換創造的影音氛圍,由表演者在台上演奏身體語言所引發。

《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的表演,除了岩井俊雄的 《Piano as Image Media 》,也有一台棋盤樂器。(互聯網圖片)

表演台上當然少不了岩井的《Piano — As Image Media》,這台鋼琴讓演奏家彈奏音樂外,也同時彈奏影像,觀眾同時看音樂、聽影像。坂本龍一在這個裝置上的一曲〈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所創造的影音交互足夠讓人起雞皮疙瘩,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另一個裝置,日後成為了岩井的作品《Composition on the Table》和幾個其他重要作品的基礎的,是一張日本圍棋狀的裝置。坂本和岩井二人對奕,下棋的同時,棋盤本身就是樂器的其礎,也同時是一組視覺。這一組沒有固定形態,由對奕二人交互構成的視覺,構成了音樂,也被實時和投影重壘編織成影像。二人同時在對奕、創作音樂、製造影像。這讓人想起John Cage的4分33秒,挑戰大家對所熟悉的媒體的認知,顛覆觀眾的欣賞經驗。今天重看這個表演,一點都不會覺得過時之餘,同時也能感受到這對1996年的觀眾是何等的震撼。

這個表演除了為岩井和坂本帶來了 Ars Electronica 這個新媒體至高無上的榮譽「 Golden Nica」之外,還開始了坂本的不同跨界計劃,也為岩井往後的作品奠定了一種獨特的形態。

按此觀看Ars Electronica的《MPI x IPM》典藏

坂本龍一在《 MPI x IPM》的表演中演奏〈Merry Christmas Mr. Lawrence〉

成就跨界的基因

「怎樣的人就會跟怎樣的人走在一起」這句老話可以形容跟坂本龍一合作的他和他他他。所謂臭味相投大概是這個意思。以至於坂本龍一和岩井俊雄共同成就了 《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這個表演。教育背景和啟發他們的藝術家,也成就了他們以後的作品,成為他們作品的根基。

岩井生於1962年的日本吉良町,從他小時候的玩意就可窺探其作品風格之取向:以書角玩著Flip-Book Animation,製作馬達控制的玩具。在今天我們大推藝術與科技結合的40多年前,岩井已經「born to be」一位新媒體藝術家。1981畢業於年築波大學藝術系,主修塑膠藝術 (Plastic Art - 泛指以塑膠作為材料創作之藝術作品,包括雕塑等)及混合媒體(Mixed Media),這也解釋了岩井作品的跨媒體性。當中Norman McLaren這位對現今動畫影響非常深遠的靈魂人物,亦是後來他善於把媒介拆解、顛覆或重新運用作為其作品之概念的啓蒙。

岩井在1994至1995年前住國際著名位於德國的新媒體中心ZKM (Centre of Art and Media) 作駐場藝術家,在德國駐場其間及至他以後之作品,不難發現他一直在迷思影像和聲音之間的關係,以不同的方法包括互動、偶發音樂和衍生藝術等手法去探索這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在駐場其間創作的作品包括《Piano — As Image Media》和深深奠定了他以後一系列作品的風格以至形態的《Resonance of 4》 和《Composition on the Table》。

《Resonance of 4》 (1994) (互聯網圖片)

《Resonance of 4》(1994) 可以以「裝置性樂器」來形容。作品讓四個人共同創作一段音樂。裝置中有四組互動裝置,每組有一根柱子和地上的投影。柱子上擺放著滑鼠,讓觀眾和地上的投影互動。而地上的投影,則是一個方格陣 (Grid),這個方格列陣每一點代表一個音調,觀眾可以透過滑鼠開或關該音符。而方格上則有一條「音軌線」像時間線一樣由左至右掃過每格,當掃過開動了的格就會產生一音調。四位觀眾則同時聽到四層不同的音樂,從而嘗試相互調節,在這個互動中協調出創作。如果我們視《Resonance of 4》是單一樂器,這則是一個讓多於一人同時使用的集體創作樂器,也是一台聲音視覺(audiovisual)的創作器。

如果坂本龍一的作品有著 Fluxus、偶發音樂或衍生藝術的數學養分,同樣,岩井的作品也有著強烈的衍生和數學基因。《Resonance of 4》只是個開始,之後他在1998/99年創作的《Composition on the Table》把種種衍生偶發原素爆發出來。這也許跟在他在ZKM駐場有著關係。《Composition on the Table》可說是《Resonance of 4》的延續。承傳了audiovisual和集體創作的想法外,在參予和互動方法層面上充滿了實驗的元素。岩井似乎對音樂的衍生和《彈奏》方法更加好奇,在《Composition on the Table》上會發現他在實驗的,是使用者(觀眾)在創作音樂上的一種新經驗和過程。

彈奏的互動新定義

《Composition on the Table》有四組不同的裝置,每一組的裝置都有不同的聲音及畫面。但更重要的,是每一組都有不同的互動和衍生方法。四個不同的互動包括推、扭、轉、滑(Push、Twist、Turn、Slide)四種平面互動的基本動作,大家可以在現在手機上找到,只消打開一台有touch screen的手機隨手都可以領會。岩井把這四個基本的互動結合到audiovisual之上,利用Generative的方法創造出視覺和音樂。

《Composition on the Table》不止於Grid的衍生方法,其路徑像不同的運輸道路網,彎直斜甚麼都有。即是說,它能夠衍生出來的可能性更多,也隨著不同的互動行為而產生更多不同的可能性。現今有各種的「視覺化樂器」出現,大家亦對「有視覺反應」的音樂互動行為絕不陌生,這或多或少是岩井的貢獻。

岩井俊雄的作品《Composition on the table》,由《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引發的作品,也是岩井往後一系列作品的重要基礎。(互聯網圖片)
《Composition on the Table 》(1998/99) 。(互聯網圖片)

視覺音樂概念轉化成樂器

在《Music Plays Images x Images Play Music》,岩井和坂本曾經在表演上玩的那組《音樂棋盤》和《Resonance of 4》的視覺和衍生方法,同樣是基於一個方格陣 (Grid)。Tenori-On則是一台擁有真實 Grid 陣的樂器,每一個方格都是一個開關按扭。和《Resonance of 4》或 「音樂棋盤」一樣,每一格是一個音調,可以扭下開或關。而這一塊擁有16x16個方格陣,205 x 205 x 32 mm 的樂器,以雙手拿在手上操作。跟《Resonance of 4》一樣有多於一個音樂層(Layer)可以創作,可以連接上超於一台Tenori-On,又可以MIDI連接,或直接音源線輸出。Tenori-On徹底把岩井的視覺音樂概念轉化成一台小型的樂器,改變一般對樂器的演奏方法,把演奏的過程視覺化成為一種過程欣賞。

岩井俊雄與《Tenori-On》(2005)。 (互聯網圖片)

這種新樂器形式初在2005年的SIGGRAPH上經已是一鳴驚人,及後在2006年的NIME(New Interfaces for Music Expression)上更是為日後電子商品樂器設下定義,這也是後來我們看到一眾樂器生產商包括Roland、Korg等等也推出了一系列擁有Grid 介面的樂器。當然也為一眾樂手的青睞,Bjork在她的 Volta 世界巡迴也在台上大玩Tenori-On。及後Tenori-On也移殖到iPad上,但其視覺音樂的概念也減弱了。

由對視覺及音樂媒介產生興趣進而迷思媒介運作,利用媒介拆解媒介創作作品,至在 ZKM 駐場後思考音樂和視覺的相互關係,和演奏者操作的顛覆, 岩井的作品風格都專注在解拆媒介本身的細項、改變、加強或顛覆這些細項進而把當中的種種關係重新定義。他對90年代後視覺音樂的領域作出了很大的改變,定下很多今天我們接觸到甚至使用到的樂器,也承傳了偶發音樂的基因結合了新媒體裝置延續下去。

後來出現的 monome 和 Novation 出品的 Launchpad 都受岩井的作品影響。

_________________

林欣傑 Keith Lam 

新媒體藝術家,創作及策展團隊 Dimension Plus、自造者空間 LAB by Dimension Plus 及 複合文化空間 common room & co. 共同創辦人。

_________________

(編按:文章獲Keith Lam授權轉載,本文部分經編輯及刪減,原文刊於2012年7月的《Milk Magazine》,原文按此閱讀:他和他和坂本龍一 :岩井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