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9】陶傑批支聯會唔識marketing:呢班人好多都係教書老師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政界流傳北京關注今年香港「六四」集會,但非怕人數眾多,反而怕人數太少,因顯示本土以至港獨思想在香港仍有市場,有市民將六四當成「鄰國的事」。
專欄作家陶傑於2013年也曾有過類似分析。不過他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各大專院校今年不參與六四紀念活動的決定不智。他認為紀念六四歷史本身有重要意義,不須理會「北京是否高興」。
陶傑同時指出,支聯會與新一代愈走愈遠,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隨時代改變,口號和表達方式也應有所改變,但今日泛民主派欠缺這種革新能力,「唔識marketing嘅話,搵我過佢哋兩招嘛」。

六四事件至今29年,支聯會每年均會舉行晚會紀念。(資料圖片)

反對支聯會路線 不代表不紀念

陶傑認為,香港2014年的雨傘運動,其實某程度上也是八九民運以另一種形式的繼承,同樣是在爭取民主化,背後精神同出一轍。他指要是單單因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就認為六四對香港無影響,想法並不可取。「冇乜特別嘢做,又唔係要考試,都係去(集會)啦」。

陶傑過往出席六四論壇期間,曾公開批評支聯會口號「老土」,不懂變革,和年輕一代愈走愈遠,甚至主張六四紀念活動「一年支聯會搞,一年本土派搞」。因此,他並不反對學生另起爐灶辦六四活動,但若既不參加支聯會晚會,自己亦不辦紀念活動,就會有問題:「唔係話你唔妥支聯會、覺得(紀念形式)冇新意,就完全唔紀念」。

他補充,六四紀念活動由誰人發起並非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紀念歷史這個行為本身:「淨係話畀全世界人聽:I remember,就係咁簡單。」他指出近年不論是西方,還是大中華地區,年輕一輩身上都出現一種「記憶斷層」,其實頗為危險。

陶傑同意,支聯會與新一代愈走愈遠,本身也有一定責任。(資料圖片)

陶傑:紀念六四與否 不應以「頂撞北京」作指標

《香港01》早前報道,北京現時反而不想六四集會人數太少,擔心反映本土甚至港獨思潮進一步擴散,陶傑回應指,這報道這可算證實他當年的分析大致準確。不過他補充,這並不代表學生不應參與六四活動,因為北京政府的感受,不應該是學生是否參與紀念的最重要考慮:「而家唔係要同中共頂撞、衝撞呀嘛。」

陶傑以六七暴動為例,指出現時開始有人為當年的左派「翻案」,有年輕人對此不滿,認為這是磨滅歷史:「既然(年輕人)明白呢一點,一定要keep住討論、紀念六四,因為佢絕對同香港人、同下一代有關係。」

「支聯會唔識Marketing」

近年本土圈子拒絕參與支聯會六四晚會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因為支聯會主張「建設民主中國」,將中國和香港的民主前景扣連起來,認為中國未有民主,香港也不可能有民主。

陶傑認為,支聯會其實應該一早意識到這種意識形態分歧,跟新一代仔細討論,探討如何將八九民運的精神傳承下去。但他承認支聯會、泛民主派確實未能與時俱進:「呢班人(支聯會)好多都係教書老師、(年紀)五六十歲,係好傳統嘅中國人,佢地個mindset就係咁。」

他又打趣指,如果支聯會不懂市場學技巧,可以向他請教。「如果佢哋搵我,我可以過些少marketing技巧,免費都得」。

中大學生會去年以「六四情不再,悼念何時了」為題發表聲明,表示不會舉辦或參與六四紀念活動。(中大學生會Facebook圖片)

本土、大中華路線之爭持續多年 大專院校相繼不參與紀念活動

事緣2013年前後,本土派系冒起,當年支聯會六四集會其中一句口號為「愛國愛民」,有本土派人士對此感到不滿,認為將香港的命運與中國扣連並不恰當,拒絕參與支聯會的六四燭光集會,開啟了「分家」局面。

當年5月中,陶傑在電台節目中表示,北京最頭痛的問題,並不是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這些口號,而是有港人懷著分離意識,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認為六四是「中國人自己的事」。兩害相權之下,中國政府會寧可香港市民參與六四集會。

2014年傘運過後,各大專院校路線之爭加劇,先後爆發退聯風波,數間大學學生會亦換上一批「偏本土莊」。學聯於2016年退出支聯會,中大學生會去年亦宣布不會舉辦或參與任何六四相關活動,指出六四悼念已走到盡頭,港人應聚焦本土社運,而非「自困於六四之死胡同」,引起爭議。至今年,各大學生會都表示不會出席支聯會六四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