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美大選】為何特朗普會冒起?(上)

撰文:梁啟智
出版:更新:
為什麼共和黨會弄得如此田地?最方便的解釋,是怪責特朗普破壞了共和黨初選……相對於責怪一個人,不如問問為什麼會出現「特朗普現象」,也就是他代表的宏觀背景。
梁啟智
新保守主義大師卡根批評特朗普是共和黨怪獸,足以摧毁黨的前程,支持希拉里入主白宮。(美聯社)

魯比奧退選 混亂勢持續

美國總統大選初選,又添一名落敗者,早陣子仍然被共和黨黨內建制派看好的魯比奧,於自己在國會參議院代表的佛羅里達州,大敗予特朗普,面目無光的他,隨即宣布退出角逐總統。

魯比奧的表現,一直相當飄忽,他的落敗再次證明,一個參選人無論後面有多少人支持,如果本身條件不足的話,仍然無法扭轉乾坤。特朗普雖然在佛羅里達州大敗魯比奧,在俄亥俄州卻敗給本身是該州州長的卡西奇,共和黨初選混亂,恐怕仍會持續。但這不是本來的劇本。

初選鬧劇 不能全怪特朗普

共和黨上屆總統大選後,曾經分析敗選原因,結論是,共和黨要盡可能提早確立出一名溫和友善的候選人,讓他有更多時間向中間選民拉票,並向少數族裔示好。現在的情況完全相反:初選變成鬧劇,可能到了 6 月也未能確定出線的候選人,而現時領先的特朗普,以得罪少數族裔見稱,形象毫不溫和友善。為什麼共和黨會弄得如此田地?

最方便的解釋,是怪責特朗普破壞了共和黨初選。但這個說法忽視了兩個問題:

他現正領先,代表為數不少的基層共和黨人都支持他;
特朗普以外,其他參選人的言行和對待少數族裔的態度,也不見得有很大分別。

相對於責怪一個人,不如問問為什麼會出現「特朗普現象」,也就是他代表的宏觀背景。

當年共和黨支持解放黑奴,和今天「憤怒白人」的形象完全相反。(電影《林肯》擷圖)

南向政策 共和黨開明變保守

數年前,電影《林肯》上映,不熟悉美國歷史的觀眾,從電影中可得知解放黑奴的林肯,是美國首位的共和黨總統。當時的共和黨十分進步,大力支持解放黑奴,和今天共和黨代表「憤怒白人」的形象完全相反。

事實上,自美國南北戰爭以來,美國南部白人一直對解放黑奴的共和黨懷恨在心,南部州份往往支持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但政黨立場並非一成不變,上世紀 60 年代的平權運動,主要由民主黨的總統詹森(Johnson)推動,共和黨挑戰者高華德(Goldwater),反而是反對民權法案的。

高華德在 1964 年大選大敗於詹森,但又名「深南」(Deep South)的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喬治亞和南卡羅萊納,卻全部反過來支持共和黨。共和黨的尼克遜看準了這個機會,在共和黨內推動改變,針對社會對反越戰和嬉皮士文化的反響,用「法治和秩序」的口號,來套取對激烈抗爭反感的選票,並將種族主義的思維,重新包裝為「愛國主義」和「傳統價值」,把共和黨的立場拉向保守,同時把美國南部發展成共和黨的票倉。時至 70 年代,共和黨的「南向政策」(Southern Strategy)已大致成形,共和黨從開明的政黨,變成保守的政黨,民主黨則剛好相反。

這是共和黨代表「憤怒白人」的遠因。至於為何特朗普可以在今屆大選,利用這個背景爆出,時間就要推到 2008 年奧巴馬當選開始再說。

(梁啟智將接連追蹤美國由初選至大選的情勢,直至美國第45任總統出爐。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