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進入熊市? 有沒有誇大其詞?

撰文:李兆波
出版:更新:
雖然我不認同香港的零售業是熊市,但既然大型商場發展商的負責人說是熊市,那便暫時當是「熊市」。要令零售業有起色,業主可以減租,如減15%;當租金下跌了15%,產品的價格也可以下跌;若價格再下跌15%,那些貴價品在區內便更有競爭力……解鈴還須繫鈴人,認為零售業步入熊市的人,原來也是最有能力令零售業走出陰谷的人。
李兆波
銅鑼灣購物區的吉舖。(陳焯輝攝)

有大型零售商場的發展商主席說,香港的零售業進入熊市,對此我不表認同。

以股市標準分析 港零售是步入熊市嗎?

熊市是股市的名字,通常是指股市指數連續兩個月下跌20%或以上。如果以此為定義,再比較政府統計處發表的零售業銷貨價值,並未出現連續兩個月下跌20%,今年2月比1月,只是下跌了15%;3月又比2月下跌了6.2%,沒有連續兩個月出現下跌20%。即使在「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類別,亦沒有出現此情況。

用政府統計處的按年模式比較,即是今年2月與去年2月比較,零售業銷貨價值下跌了20.6%,3月時已收窄至9.8%。當中「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和「電器及攝影器材」有連續兩個月多於20%的跌幅,前者的原因明顯,受內地經濟、打貪及鄰國貨幣貶值的影響,後者受新產品推出的日期影響,因此,極其量只可以說這兩個類別受到的打擊最大,仍然不是熊市。

今年2月與去年2月比較,零售業銷貨價值下跌了20.6%,3月時已收窄至9.8%。當中「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和「電器及攝影器材」有連續兩個月多於20%的跌幅。(黃寶瑩攝)

股市上,又以250天的移動平均線作為熊市的標準,指數跌破了250天平均線便是熊市,而250天約是每年交易日的日數。

在零售業上,我們只有每月的數據,而沒有每天的數據,因此並不容易用上這定義,較為接近的,是按每年或每月的平均數計算,2004年至2015年,零售業的每年平均總銷貨額是3,507億元,2015年的銷貨額是4,752億元,與平均有25%的距離。因此也未算步入熊市,只是一項調整。

香港人不是無力消費 是不喜在港消費

兩個定義顯示零售業並未步入熊市,業界似乎是誇大其詞。我有不少朋友,他們有相當強的消費能力,普遍也會在旅遊時購物,這習慣與內地旅客不相伯仲,而他們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批人絕對有能力在全年的任何時間出外旅遊,而多是短程的,這由機場的航班愈來愈多,停車場愈來愈難找到泊位可以看出,很多人出外散心及購物,行李總是大包大包帶回來。

訪港內地客愛到藥房購物,相關投訴也顯著增加。(資料圖片)

他們和我也感到在香港購物是物非所值,無論是價格及服務態度,與日本及台灣都有莫大的距離,而這一點,來港的旅客不會不知道,於是產生了內地旅客來港購買日用品的局面。購買貴價品的,則與香港愈來愈遠。

雖然我不認同香港的零售業是熊市,但既然大型商場發展商的負責人說是熊市,那便暫時當是「熊市」。要令零售業有起色,業主可以減租,如減15%;當租金下跌了15%,產品的價格也可以下跌;若價格再下跌15%,那些貴價品在區內便更有競爭力,再加上更好的培訓,令零售業的員工明白什麼是服務──不是他們一直以為對「財神」便好一些,對「非財神」便差一些的那種低檔及經不起時間考驗的服務態度。

解鈴還須繫鈴人,認為零售業步入熊市的人,原來也是最有能力令零售業走出陰谷的人。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