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故宮.博評】好事變壞事 林鄭要向誰道歉?

撰文:許楨
出版:更新:
想當年,就是一伙大學生、中學生,在舊立會門外向民主派傳紙仔,問及「一地兩檢」及「超支風險」,而將鄭汝樺問至口啞啞……無論多位高權重,任何人都會犯錯,謙卑才讓人進步。在互聯網時代,任何高階學者、官員,都要遠離象牙塔、走出 comfort zone,直面所有人的指正。
許楨
林鄭「好打得」戰鬥格,分分鐘引火燒身,自曝其短。(梁鵬威攝)

眼前西九故宮一案,或有過度炒作之嫌,卻不算無的放矢。在此過程中,林鄭「好打得」戰鬥格,以及AO的高傲氣焰,分分鐘引火燒身、自曝其短。在記者會上,林鄭自言表現甚佳,毋須向公眾道歉;筆者卻認為,林太大可向受委建築師,以及故宮院長,深深一鞠躬。

林鄭戰鬥格自曝其短 謙卑才讓人進步

對於西九管理局和董事會,在沒有公眾諮詢情況下拍板,有否違反立會相關條例,筆者認知不深。但作為重大土地開發及建築項目,過去 1 年多來,西九故宮走過的路,不合香港專業流程,卻甚為明顯,必須深刻反省之。

首先,在記者會中,林鄭表示西九故宮,原來不是港方向相關部門爭取的成果,反倒是源自故宮院長的靈機一觸。既主動一方在北京故宮,港人自然有接受與否,或如何接受的問題。這不見得是「吊高來賣」,反而是尊者彼此關係與權益的正常態度。此外,既然這是出於故宮良好意願,只是港府如何配合的問題;那麼,在該項目的蘊釀階段,也不涉京港關係。國家領導人並未參與其中,又豈有尷尬可言?

及早作公眾諮詢,不只得以掌握港人意願;也可從效益、可行性、發展方向等領域,集思廣益。說到底,林鄭選擇保密,還是「官本位」思維,並不相信民間智慧,可以匡正、優化其構想。港府與港人,早就不是「授」與「受」等級森嚴的關係;能否平視民眾,視民間力量為合作、互補對象,正是林鄭一大挑戰。

長年深居府院的林鄭司長,在文藝發展、項目定位、設計意念、城市開發方面,恐怕高不過民間智者和各界專才。想當年,就是一伙大學生、中學生,在舊立會門外向民主派傳紙仔,問及「一地兩檢」及「超支風險」,而將鄭汝樺問至口啞啞。學生哥當年的高瞻遠矚,成為今天張炳良教授案前的懸而未決。

無論多位高權重,任何人都會犯錯,謙卑才讓人進步。在互聯網時代,任何高階學者、官員,都要遠離象牙塔、走出 comfort zone,直面所有人的指正。須知道,批評不僅是所有平民的權與責;虛心受教,也必然讓政府決策得更好。眼前,林鄭卻犯了最典型的 AO 病——「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是 21 世紀最致命的不足」。筆者不知道有求的官膽大、還是無求的官膽大;卻記得 George Orwell 在《1984》透過真理部說出「無知即力量」一語。而小說家王朔,也著有《無知者無畏》文化短評集。

如林鄭要各向港人道歉,第一個對象,恐怕是嚴先生本人。(梁鵬威攝)

林鄭動機未必不純 更可能是判斷力不足

認為將西九故宮的知情範圍控制在數人之內,就可以作出英明決策,才是眼前爭議的肇因。林鄭對於自身及其團隊的文化視野、民情掌握和知識結構,並不足以駕馭西九故宮而毫無認知。有記者問及林鄭有否「私利」考慮。筆者無意去猜度「滴水不漏」背後的「陰謀」;反而相信西九故宮爭議,主要是出於林鄭的判斷力不足,而不一定是動機不純。

但凡參與過發展項目者,無論任務是完成公共建設還是商業建築,從「初始規劃」、「概念設計」到「建築設計」,由同一個企業、同一位建築師、帶領同一個團隊,以直接委任形式,而無任何獨立面試、公開競賽,「由頭包到尾」實在讓業界譁然。在此過程中,業主或出資者,又未見委派任何獨立「工程監督」或「成本控制顧問」,將如何確保公共資源的善用、公眾利益受保障?

無論我們是否滿意眼前的民主程度和政制設計,香港民智已開,我城早已告別「倫敦恩賜」,「港督—匯豐—馬會」執行的殖民時代。在公共資源豐沛的今天,並不是華永會、馬會包底,港人就欣然接受、感謝解囊。所謂出雞出豉油的比喻更是不倫不類,一塊填海得來、面積以十萬尺計的臨港地,又怎會是最不值錢的「吉碟」?

筆者深信,嚴迅奇先生的設計能力和藝術眼界,在本地建築師當中,堪稱大師無愧。嚴先生固然深得西方現代主義真傳,其作品兼具高度美感與成本效益之餘,也含蓄地展露出傳統文化底蘊,讓尖端技術與中國藝術兼融。愚以為,中外設計師為中國作博物館,最佳者不過美國貝聿銘、中國王澍,以及香港嚴迅奇 3 人。西九故宮從項目研究到細節設計其流程有乖常理,還未成事就先讓建築師名聲打折扣。如林鄭要各向港人道歉,第一個對象,恐怕是嚴先生本人。

在創作層面,筆者從不懷疑嚴迅奇完成故宮分館設計的專業能力與文化品味。然而,在項目管理和策劃方面,孫明揚口中「自視甚高」的林鄭,恐有「自視過高」之嫌。可以想像,假如主事官員跳過諮詢、直接拍板,卻取得前所未見的理想效果;務實的香港人,也會考慮成本效益,不見得就此死咬不放。出身政務官的林鄭,是否具備足夠的遠見、領導力和論述能力,卻在此過程中充分曝露。為政者,當然講求「經權恆變」,不能一本通勝睇到老。讓人遺憾者,不是港府違背了常規,而是事後既提不出理據,也看不到殊效。

一年多以來,故宮分館計劃啟動至今,林鄭欠缺足夠文化素養和歷史視野,向市民說清故宮來港,對本地藝術創作、文化氛圍、學術研究的重大意義。以十年前熊貓作賀禮作比喻,到近日旅遊界的鼓掌相迎;其實都把故宮的鎮國之寶,貶低成主題公園裡的超級英雄,甚或成龍大哥在尖東的水泥手印。林鄭潛意識裡這就是吸引遊客,以及港人日常休憩諸多選項之一而已,完全無法突出故宮在人類歷史文化上的獨一地位。平情而論,如故宮對一個城市的精神作用,僅僅如此有限和低層次,港人當然不值得為其更動程序。就此而言,如西九風波導致林鄭向北京道歉,該位友人很可能是故宮院長。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