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時裝業的不足 一萬字也講不完

撰文:Fashion 嘅嘢
出版:更新:
1月和7月舉行的香港時裝節,雖說每年吸引到萬幾名買家,但這個落後的所謂時裝周,對本地設計師品牌來說,毫無宣傳作用……若政府真的重視時裝業,就應該對症下藥,了解業界需要什麼,並持續提供支援——雖然,以目前狀況,想扭轉形勢,需要三五十年時間是逃不掉的。
Fashion嘅嘢
Taylor Swift自創的同名品牌也有參與本年1月的香港時裝節。(資料圖片)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宣讀2016年財政預算案,除了市民最關心的民生開支,各行各業都關注財爺在其行業的撥款資助。去年在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時裝業首次受政府重視,獲撥款5億元,在未來3年推行一系列先導計劃,包括推廣和培訓等。

鄰近地區如韓國、台灣和新加坡,甚至北京和上海,時裝業都比香港慢起步,但近幾年的發展,卻已遠遠超越香港,除了當地時裝周極具規模,設計師品牌更能在海外打響名堂。當然,這有賴於當地政府的資助和支援。

香港有好設計 卻沒有好配套

香港設計師品牌一直處於瓶頸。設計師每季都能推出新系列,雖然數量不多,但質素不差,可惜就是難以生存。若政府真的重視時裝業,就應該對症下藥,了解業界需要什麼,並持續提供支援——雖然,以目前狀況,想扭轉形勢,需要三五十年時間是逃不掉的。

究竟香港時裝業欠缺了什麼?香港設計師需要什麼?

時裝業是產業鏈,從設計到布料、打版、生產,以至宣傳、銷售等等,都是環環相扣的。說實話,香港時裝業在每一方面都有不足,用一萬字也講不完。其中最令設計師頭痛的,是牽涉大量資金的「生產和宣傳」。

貿發局在剛過去1月舉行冬季時裝節。(資料圖片)

時裝周並非新事物 要怎樣辦才有效?

發展本地時裝,需要一個具規模的時裝周配合。1月和7月舉行的香港時裝節,雖說每年吸引到萬幾名買家,但這個落後的所謂時裝周,對本地設計師品牌來說,毫無宣傳作用。

預算案提到,貿發局將於9月舉辦首屆本地時裝展覽,名為Centre Stage。9月,是配合外國時裝周的舉辦時間,方便買家於同月來港參觀。

我比較擔心的是政府一貫嚴格的申請資格。各種審批和證明文件,會令一些規模較小或初出茅廬的設計師望而卻步。展覽模式也非常重要,必須讓每個參與品牌都能舉行fashion show,這筆錢不可省。至於之後的showroom,要方便買家即時下訂單,以提供一條龍服務,這方面可仿效外國的時裝周模式。

撥款資助 也要講策略

其實,政府以往也資助過不少設計師參加外國時裝周,但每次資助的品牌和地點都不同,難以令當地買家留下印象。韓國的做法則不同。他們主攻紐約時裝周,幾經努力,在當地終能打響名堂。甚至深圳,自2013年開始,已組織名為Fashion ShenZhen的團隊,更連續3年參加紐約時裝周,當地也有相關報導。

財政預算案提出透過「創意智優計劃」,資助10名設計師參加巴黎時裝周,而貿發局則負責帶領設計師到紐約舉辦fashion show。然而,香港品牌在海外名氣並不足夠,巴黎時裝周以奢侈品牌為首,現時並非最適合香港設計師的宣傳地點。相比之下,紐約或倫敦更有利於他們在海外嶄露頭角。

Fashion Shenzhen出席去年紐約時裝周。(Getty Images)

回歸基本 協助設計師生產更為重要

另外,生產成本對設計師來說尤其重要,但這一點並沒有包含在預算案內。

自從香港製衣廠逐漸北移,本地廠商便逐漸減少。設計師品牌跟大品牌不同,由於每件生產量少,成本自然大增,設計師並需要親自到處找廠商,甚至北上去生產。就連服裝打版,每件也以千元計,複雜程度與價錢成正比,光是打版,一個季度系列已花掉數萬元。對於所有事務都需一腳踢的獨立設計師來說,這無疑是加重了他們的時間和金錢負擔。

其實本地有許多已退休的車衣女工,年輕時曾服務於製衣業。當局若能成立生產中心,聘請紙樣師和車衣工,為設計師提供打版和生產服務,實行本地設計本地生產,一方面可減輕設計師負擔,另方面可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聽說製衣業訓練局將會向政府申請資金,開設版房,運作兩年需500萬。若政府能在生產方面提供支援,絕對有利年輕設計師發展事業。

時裝與科技結合 有賴政府資助

發展本地時裝,不單單要為設計師提供支援,教育亦是重要一環,香港的時裝課程在亞洲區倒是名列前茅的。可是,課程質素重要之餘,也須配套設施,以助學生實現創意。根據現時全球時裝趨勢,科技對時裝不可或缺。例如當年Alexnader McQueen和Hussein Chalayan,就將科技完美地融入時裝。還有近年以3D打印聞名的Iris Van Herpen,也擅長於利用科技製作時裝。

一塊布料、一部衣車,已經跟不上時裝步伐。以我身邊正在修讀時裝設計的學生為例,作品往往需要數碼印刷、雷射切割,甚至3D打印技術。無奈的是,學院並沒有齊全的機器,設計師唯有另找出路,到外面找公司製造,但成本高昂,學生難以負擔。既然政府強行通過了創科局,應考慮讓即將成立的資源中心購入這些儀器,供設計師和學生利用。

比賽獎金少得可憐 用錢請用在對的地方 

另外,對年輕設計師來說,贏得設計比賽,是挑戰,也是能力肯定。Hong Kong Young Fashion Designers' Contest(YDC)作為香港最大型的時裝設計比賽,獎金卻少得可憐。兩三萬元的獎金,只足夠比賽系列的製作費。而得獎者其實也不需要那些一星期的皮草課程,殘忍之餘,對他們也毫無得著。倒不如把獎金提高,協助他們發展個人品牌。

英國時裝協會British Fashion Council每年舉辦的比賽,獎金高達20萬英鎊,也捧紅了不少著名設計師。我不奢望香港的比賽獎金能達這個級數,但至少讓得獎者扣回成本後,還有多餘獎金作為發展用途。

香港時裝業的不足又何止這些。但簡而言之,最缺乏的,就是資金和適當措施。香港時尚潮流融合中西日文化,本身具一定優勢。若政府有心發展時裝業,3年用5億撥款,數目不少,但只有對症下藥,才能用得其所。未來香港時裝業能否重振旗鼓,3年後拭目以待吧。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