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組班.博評】庸材冗員治港 問責制走樣成雜牌軍

撰文:劉細良
出版:更新:

林鄭組班大局已定,從媒體披露名單來看,這人事佈局不會令下屆政府得分,對提升民意支持度毫無幫助。
這個可稱為政治庸材班底,問題不在林鄭號召力,而是高官問責制的實踐走樣變味,成為劣幣驅逐良幣。

坦白講,即使盛傳出任財政司的梁高美懿丶王冬勝,他們空有社會知名度,並非政治人才。(資料圖片、香港賽馬會網頁)

政治人才貧乏是香港結構性問題,亦是高官問責制推行至今的死穴。一般人歸咎於熱廚房,認為政治鬥爭尖鋭,社會上有地位及條件的人卻步,這只是借口。坦白講,即使盛傳出任財政司的梁高美懿丶王冬勝,他們空有社會知名度,並非政治人才。

政治首重體制,問責制本身存在嚴重的制度設計問題,但多年來大家視若無睹。由於欠缺執政黨組成內閣,問責制變了雜牌軍,官員的來源蕪雜 丶透明度低丶隨意性高,欠缺應有的政治倫理。例如立法會超區選舉落敗的劉江華,可以取代曾德成任民政事務局局長,下屆盛傳出任發展局局長的謝偉銓剛於立法會建築及測量界功能組別落敗,委任敗選議員當局長,究竟是甚麼一套政治邏輯?設立問責官員目的是為了提高政府施政的認受性,由具政治能量之專業政客向社會大眾丶政黨丶意見領袖推銷政策,因此被選民唾棄的落選議員已不符基本要求。

第二個問題是沒有配套制度,問責官員無旋轉門,難以成為政治事業的階梯,叻人自然卻步。歴任問責制官員退下來,去了哪裡?有多少個仍然活躍於政黨丶智庫丶公民社會及NGO,大多數是在公眾視野中消失。再者由於欠缺遴選標準,由候任特首一人與北京負責官員商討拍板,令制度更加混亂。如果當初設立副局長是為了培養政治人材,為何在曾蔭權年代已出任民政事務局副局長的許曉暉,一直無法升任局長之位?曾德成走了,來了個劉江華,到換屆仍然是劉江華,結果培育多年的政治人才就這樣流失。

傳媒披露機電工程署署長陳帆出任運房局長,卻連「熟悉政策」這一關也未達標準。(資料圖片)

搬龍門

由於問責制千瘡百孔,執行走樣,於是就搬龍門,向公眾說某人熟識政策,可以勝任當局長。傳媒披露機電工程署署長陳帆出任運房局長,卻連「熟悉政策」這一關也未達標準,說穿了是無人願坐在「三殺位」,「陳帆現象」進一步說明問責制之敗壞,原來只要正正常常,有公務員背景,完全無相關的政治、政策資歷,也可出任這個超級局長位,多荒謬!其實自吳克儉、陳茂波之後,政界對局長之要求,已經倒退到底缐。由於社會人才精英無心當官,變成了林鄭組班困難,其實外國政府組閣執政是靠黨內多年戰友一齊打天下,香港一棚雜牌軍,又怎可能磨合成團隊,三司十三局內,其實大部分是可有可無之政治冗員,大家閉目一想,抹去這些什麼陳肇始、李家超、楊潤雄、楊偉雄、劉翔怡等人名,由局內常秘兼任,根本沒有分別。

起用梁粉對林鄭而言其實沒有太多心理障礙。而梁粉變奶粉,也是毫無懸念。(資料圖片)

梁粉變奶粉

目前披露名單,上屆留任原位不動的有律政司丶財政司丶環境丶創科及民政局長,至於十六人中屬上屆問責官員的總數達十一人之多,究竟可否視為689 2.0呢?或北京不信任林鄭呢?這現象在政治觀感上當然很壞,林鄭主打的「施政新風」,公眾期望她一改梁振英施政作風,短期內難以實現,所以林鄭本人的民望會再下跌。從歷史可見,北京在歴屆組班問題上一直有話事權,且換屆時傾向保守,不容許大換班。上屆梁振英當選,同樣一班曾朝舊臣留下,如曾俊華丶陳家強丶蘇錦樑丶張建宗丶曾德成丶邱騰華丶鄧國威丶譚志源等,所以很難就此斷言林鄭不獲信任。至於梁粉中堅陳茂波留任財政司,謝偉銓出掌發展局,表面看是梁可借此延續影響力,但問題是所謂梁粉,是一班追逐權力之徒,還是同梁振英多年戰友有共同理念?看來他們屬前者居多。還有,大家不要高估林鄭同梁振英在公共政策層面的分歧,起用梁粉對林鄭而言其實沒有太多心理障礙。而梁粉變奶粉,也是毫無懸念。

庸材治港,林鄭只是台前唱戲的主角,真正原因,是廿年來那套非驢非馬的爛劇本!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