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走進深水埗區創意地圖 發掘生活細節小確幸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透過藝術及設計元素將舊區更新,在國際上有不少成功案例:西班牙古根漢美術館、巴塞隆拿Santa Caterina Market、英國利物浦Granby Four Streets,以及剛在今年開幕的台北新富町文化市場。拐個彎回到香港,從政府規劃到民間自發,我們身邊的深水埗區亦正正醞釀著這股變化,在重建與保留之間,吸引到不少年輕人進駐,軟硬件新舊融合,以自己的方式傳承區內精神。

整個深水埗區其實是泛指深水埗、石硤尾、長沙灣、荔枝角,伸延至美孚那條長長路線,新舊地標密集交織,單見一條北河街,已釘著三代不同年份設計的路牌,表面看似雜亂無章,但卻獨有它的生活節奏和模式。

長年累月下來,大家都知道買電腦音響產品一定要去鴨寮街,如果想造衣袋飾物,往基隆街、北河街、大南街和汝州街「一橫三縱」便沒有錯。區內還有不同排檔、市集及食店,當中不少更經營了逾二十年以上,街坊關係頻密往來,對年長一輩來說,公共空間也就是生活空間,是跟朋友日常聯誼的好去處。

記得多年前日本攝影大師森山大道來港舉行展覽時分享過,最好的攝影技巧是走近現場,相同道理,若你嚮往某種生活文化和方式,搬進去居住也就是最直接的感受途徑。市區重建局便在深水埗就著這些發展,以不影響原區文化特色作大前題,陸陸續續出現一系列針對年青人需求的住宅項目。就像最近與英皇合作推出,座落於長沙灣的單楝式樓宇喜遇,所處地段受惠於交通捷便這先天性優勢,避開冠冕堂皇的裝修格局,透過有蓋及露天園林等設施,巧妙地運用綠化環境設計,靜靜地靠近著這眾多文化藝術交匯處。

喜遇單位間隔方正實用,加上環保小露台,可隨意栽種植物和觀賞開揚風景。
只要在牆身修飾中略施創意,便可帶來與別不同的風貌。
美荷樓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六層徙置大廈。(美荷樓青年旅舍fb圖片)
饒宗頤文化館館內中央露天位置設有一個荷花池,名為「天光雲影」,寓意透過水池映照天空的彩雲及周圍樹木,為參觀者帶來寧靜之感。

追溯歷史,深水埗居民在二戰前是以務農、捕魚、航運貨物維生,「埗」古同「埠」,「深水埗」這名字就是由當時位於現今北河街與通州街交界的一個深水碼頭市集而得來。石硤尾寮屋區清拆後分期重建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香港首代公共房屋美荷樓,這座碩果僅存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H」形六層徙置大廈,已被改建成青年旅舍,並展出1950至19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點滴。如果厭倦了商場式消費生活,那裡確是假日放空作息好地方。

接下來有前身為荔枝角醫院,現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饒宗頤文化館,整個建築群儼如隱世村落,是繼大澳文物酒店及美荷樓後的第三間歷史建築活化旅舍;還有由工廠大廈演變而成的JCCAC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除對外開放租用藝術工作室外,更已成為香港大型手作市集的地標,對於青年藝術及設計發展發起重力推動。

你會發現近年不少非連鎖式cafe相繼進駐深水埗區,當中尤以大南街的common room & co. 最為火熱。

自古人文薈萃,必定少不了咖啡館這重要角色,如二十世紀巴黎左岸的cafe de flore(花神咖啡館),海明威、西蒙波娃、羅蘭巴特、卡繆及畢卡索便留下不少議事足跡。時空穿梭,換來置身大南街common room & co.、白楊街牧羊少年咖啡館、南昌街Café Sausalito、石硤尾偉智街Toolss,是文青們聚集重鎮,有了人流和需求,花舍、皮革店、書室、展覽畫廊和文具店等複合藝文空間即相繼湧現,渾然天成。

社區活力是講求環境規劃、居民凝聚及多元網絡,能夠將每個人連繫起來,也各自擁有自己的天地,深水埗區確是既適合居住,又可以發展藝術和創作的神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