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獨︰如何從虛構指控變實在主張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港獨是偽命題」、「港獨主張不切實際」,愈來愈多香港官員和建制派人物將類似的說話掛在口邊。這些立論如何反映事實,社會自有公論,但無可否認的是,港獨已經成為一少部分港人的主張。我們與其假裝港獨主張並不存在,不如認真探討這種主張是怎樣演化生成的,用實事求是的方式將其化解。

中英兩國於1984年簽訂《聯合聲明》,市民只能思考中央政府在九七後會以何等模式管治香港。(視覺中國)

港獨本是無人在意的夢囈

追源溯流是人類的本能,也許正因如此,有些港獨派也嘗試探索自治或港獨論述的源流,而他們找來的人物,是先施百貨創辦人馬應彪的兒子——馬文輝。

1960年代,主張香港政制民主化改革的馬文輝成立了「香港民主自治黨」,該黨宗旨第一點即為「促進香港自治政府之實現」,要推動香港成為英聯邦內的「自治城邦」。根據該黨構想,香港自治城邦的總督由英王選派,但只是虛位,真正掌握日常決策的,是在香港大選中獲得多數票的政黨,但值得注意的是,該黨的目標其實是爭取在英王治下享有高度自治,而非香港獨立,所以若將馬文輝說成是「港獨之父」,或許只是誤會。

1980年代正值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中國大陸剛從文革中恢復過來,不少香港華人都是從大陸逃港,因此當時民意調查反映絕大部分港人不希望香港在1997年後成為中國一部分。隨着中英兩國於1984年簽訂《聯合聲明》,中國將於1997年7月1日恢復行使主權,自此市民只能思考中央政府在九七後會以何等模式管治香港。六四事件發生後,即使大部分香港人都抗拒中國共產黨的專制管治,但他們仍普遍相信中港兩地人民血濃於水,「民主回歸」是九七前夕的香港主流想法──即使是北京眼中的「反對派」,亦贊同這個傾向。

在九七以後,親中陣營經常用「支持港獨」來攻擊泛民主派。翻查報章資料,在1998年,李柱銘不過說了一句「殖民地時代已經過去」,便被《文匯報》批評其潛台詞是「港獨時代已來臨」,實在強詞奪理之極。此後,每逢泛民主派提出與中央政府相反的意見,均會被親中報章或建制人物指斥為主張港獨。不過,絕大部分港人都知道所謂「支持港獨」,只是少數親中者用來打擊泛民主派聲望的虛構罪名。與此同時,社會上的主流聲音,更多是聚焦於如何推動《基本法》內的政制改革承諾。

親中陣營對2009年的「五區總辭」狠批這種變相公投有違《基本法》精神,將之等同主張港獨。(路透社)

政制改革無望 以歧途求公義

社會上開始有少數人認真看待港獨,大概始於2009年的「五區總辭」。若果說今日的香港政治版圖可以三分為建制、泛民、本土,那麼五區總辭就是三分天下的起始點,只是當年未有人意識到一股本土自決思潮可以持續壯大,甚至有部分激進思想異變成獨立主張。

2007年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否決2012雙普選,為此,有泛民成員提出在五個立法會選區中各派一名議員辭職,然後再次參選,讓市民藉補選表態支持2012雙普選。親中陣營對五區總辭發起較以往猛烈的輿論攻勢,狠批這種變相公投有違《基本法》精神,將之等同主張港獨。

五區總辭最終因投票率低下而失去變相公投的意義,令一些思想極端者認定在「一國」之下,香港斷無可能取得民主。此外,五區總辭本來只屬政治表態,但結果還是被扣上了港獨的帽子,使某些人開始情緒化地覺得港獨不一定是左派的無理指控,而可以是一種真實存在的主張,甚或是值得考慮的出路。

另一方面,伴隨港澳自由行政策而來的文化衝突、水貨客問題、雙非嬰壓力等社會問題;民間矛盾結合政治衝突,愈來愈多人對一國兩制失去信心,有人開始利用這種情緒煽動中港區間──肇始於2011年的「香港自治運動」便是這種背景下衍生。

「香港自治運動」主要策略是提出與傳統泛民不同的論述,認為不必理會中國大陸能否民主轉型,又使用「城邦自治」此等新穎術語,強調建立本土意識,更以具殖民地色彩的「龍獅旗」作為運動標誌,混淆大家的焦點。在學者陳雲推動下,香港自治運動吸納了很多支持者,利用部分港人對中共、港府、建制,乃至傳統泛民的不滿,結合並扭曲了自保衛皇后碼頭運動以來的本土思潮,更形成了培育港獨主張的土壤。獨派將本土思潮刻意扭曲,令本是相對中性的本土思潮被港獨移置挪用。

無可否認港獨已成為一少部分港人的主張,我們不應假裝港獨主張不存在而置之不理。(江智騫攝)

此後,D&G禁止香港人攝影、孔慶東辱罵港人等民間「瑣事」,以至反國民教育運動、人大八三一決定、雨傘運動等大型政治事件,激化了部分港人抗拒中國人身份和中國政府的情緒,港獨因而成為不再是無人認真看待的主張。多個提倡本土優先、港人自決的組織應運而生,繼續鼓動更多年輕人的不滿情緒。2016年旺角騷亂後,更出現了首個開宗明義推動香港獨立、宣稱要建設「香港共和國」的組織。

獨派的假學說、真包裝

部分港獨團體十分懂得以「學術詞𢑥」作包裝,試圖突顯其主張的合理性。眾所周知,大部分香港人都是中國移民的後代,而且香港在成為英國殖民地前就是中國領土,因此香港人普遍均具有明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老一輩的香港人大多認為,提倡港獨等同背棄祖先、切割與中國同胞之間的血脈聯繫,是思想禁區。

然而,在二戰後以至世紀交替間,一種與全球化和普世價值並行的文化思潮逐漸普及,令愈來愈多人認為民族身份可以是多樣的,甚至可在一定程度上建基於主觀認同,而不僅僅受限於法律、生活習俗、身體特徵等客觀條件。港獨派盜用並簡化了這套理論,鼓吹港人應建立主體意識,不再自我認同是中國人。港獨派不斷強調兩地的差異,甚至放大差異所帶來的矛盾,只是借題發揮,所謂理論說到底只是政治宣傳的虛假包裝罷了。

建制陣營在中大民主牆風波中,似乎傾向用法律令港獨主張銷聲匿迹。(路透社)

處理港獨關鍵終在溯源治本

雖然香港社會一般認為港獨派只是流於情緒宣洩,但事事防微杜漸的中央政府,則恐防任由香港少數人挑戰一國兩制、宣揚獨立會帶來顛覆危險,自然傾向採用強硬對應手法。觀乎建制陣營(包括政府官員)在中大民主牆風波中的言論,政府似乎傾向用法律令港獨主張銷聲匿迹。香港是法治社會,由法庭根據法律平息港獨風波,無疑是可取且易令市民接受的治標方法。然而,要令港獨主張從政治焦點回歸到邊陲,甚至徹底從政治光譜中消除,還須從根源處理。

歸根究柢,為何大家都明知港獨不可行,但仍有人具此念頭?一些人是因中港交流的負面影響而意氣用事,一些人是不滿民主進程緩慢而對中央政府失望,更多的人是對社會現況感到無力甚至絕望──這一系列的因素相互扭纏、互為表裏,反照着香港深層次矛盾的嚴重程度,但新途根本無助解決問題。

無論如何,要消除人們腦海中的港獨念頭,理應也是從解決深層次矛盾入手。特區政府的官員能否對社會各種病症精準下藥,緩解香港社會利益衝突,重燃年輕一代對自己未來的希望。

上文節錄自第81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0月9日)〈港獨︰從虛構指控到實在主張〉。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0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1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