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棍王——鄧奕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關於詠春拳與永春拳之間的淵源,素來眾說紛紜。隨著詠春拳法日趨受大眾歡迎,葉問等詠春宗師南下香港的故事,逐漸為人熟知。相較之下,永春拳卻一直在香港保持低調狀態。

 

今天【武備志】將會介紹的鄧奕,便是香港永春拳的代表之一。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他便隻身來港授徒。由於一手「六點半棍法」打得出神入化,故有「棍王」美譽。然而基於種種原因,鄧奕的名頭始終鮮為人知,致使永春拳險成了絕響。

鄧奕(1910—1991),出生於佛山南海。由於在家裡排行第八,故族中後輩及徒弟會稱其為「八公」。按鄧奕生前口述,他的永春拳法由祖上嫡傳,乃曾祖父鄧本在清遠飛來寺,從少林「至善禪師」身上習得。此後永春拳法便一直在族中流傳,鄧奕的父親鄧算,便是鄧氏永春拳的近代繼承人之一。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鄧算便攜同鄧奕幾次來港避禍,期間曾應邀在中環等地區授徒武,當時18歲的鄧奕已經開始擔當助教一職。

1947年,因戰亂痛失家人的鄧奕隻身前往香港謀生。按鄧奕姪孫鄧松柏記述,鄧奕本來想學做裁縫,後才應邀到油麻地大德欄授拳,並在該處的一個閣仔獨居。雖然生活困苦,但鄧奕卻堅持小心擇徒,很少會公開教班。1960年,著名戲曲家林家聲的父親林尚榮,曾力邀鄧奕到彌敦道的戲藝社教拳。可惜的是,戲藝社許快便因為重建關係遭政府拆卸,鄧氏永春正式從武術界中淡出。

鄧松柏認為,鄧奕嚴格的授徒準則,是源於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他的父親鄧算曾因與鄉人發生田產糾紛,引致有人在爭執中意外傷亡而要一度避走香港。至於他的多位兄姊亦養不大,為免「禍延」下一代,他不太熱衷於授拳。事實上,鄧奕的擔憂最後的確成真。他來港之初所收的兩名弟子,其中一位是黑道中人(另一個則患癌早逝)。此後鄧奕的徒弟,大多都出自富裕家庭,人數雖少卻免除了許多風險。

另一個永春拳法難以傳揚的原因,是永春拳的體系著重「心法」,即師徒之間的互動,據聞「至善禪師」當年便是按各人體質因材施教,反而沒有如其他拳法般的嚴謹結構。縱然鄧奕有心授徒,亦很難一下子大規模普及拳法。

當然,這並不代表永春拳法就完全無跡可尋。作為詠春拳法的「近親」,永春的手法同樣著重短打,亦同樣有一套「六點半棍法」,鄧奕便是以這套棍法聞名武術界。與詠春拳的「六個半」重點不同,鄧奕的永春棍法多上了許多近身發力的動作,亦有「抽」、「彈」、「纏」等槍法技巧。發勁方法近似北方拳術,鄧松柏便覺得永春拳法其實是「南拳太極」,步履跟吳式太極拳類近:

(鄧奕生前留下來的六點半棍片段,可以見到很多近身抖勁)

永春拳亦有木人樁法,圖中便是鄧奕生前所用的木人樁

及至晚年,鄧奕患上了腦退化症,需要由孫女照顧。1991年,鄧奕在親人陪同下回到了家鄉南海,居住了大概一個月後便與世長辭,終年81歲。低調的行事作風及混亂的社會環境,讓鄧奕一生清苦,他的永春拳法也未有如詠春拳般名揚世界。慶幸的是,鄧奕最後終能與在戰亂中失散的兒子相遇,了卻半生心願。而他精湛的武藝,卻依然在互聯網中廣泛流傳,令永春拳法繼續在武術界保留一席之地。鄧松柏先生等人,亦盡力為永春拳棍燃燈。事實上,佛山等地亦保留著完整的永春拳法,以及其他詠春旁系。相信假以時日,必定可以在港澳以至世界各地,發光發熱:

(順德永春拳,練法與詠春拳類似,但多上了很多佛家武術的名稱)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明周、中華國術總會。2014年。《香港武林》。香港:明報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