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鉤」與「鳳頭鉻」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作者:阿難
經武備志團隊編輯

 

早陣子在香港FACEBOOK武術圈朋友間,轉載了一項兵器格鬥視頻,視頻來源自上月28日,於上海舉行的《勇者的榮耀》第33上海站,首次於這項比賽中出現冷兵器格鬥,由內地劍鬥家魔君以雙手兵器決戰用雙手刀的崔敏俊,魔君在三分鐘的比賽以8比1絕對優勢獲勝。視頻中,魔君手執的雙手兵器是怎麼?這次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先簡介一下手執這對兵器的選手魔君。他現年35歲,曾奪全國無甲劍術對抗冠軍,他設立「劍斗家」這個「推廣傳統實戰武藝普及教學的組織」(1),同時亦設立訓練營推廣傳統兵器教育。他本人亦以「@練氣魔君」或「魔君」為網名,十六年來從事冷兵器和有關兵器的科普推廣,並經常批評傳統武術種種歪風,可以說是內地兵器圈的KOL。
 

魔君手執鳳頭鉻。圖片來自:http://www.anyv.net/index.php/article-2320443

而魔君手執雙手兵器,據他本人在內地的網絡所發表的說明文章,這對兵器是「鳳頭鉻」。「鉻」這門兵器據他本人引自晉朝葛洪《抱扑子‧君道》:「文則琳瑯墮於筆端,武則鉤鉻摧於指掌。」魔君表示,鳳頭鉻既不是吳鉤,也不是虎頭鉤。因為曲者為鉤,橫者為鉻。即兵器呈弧線的是鉤,角度小的橫線是鉻(筆者:形狀與卜戟的頂部同型)。(2) 

筆者翻查「鉻」字的資料,《說文解字》卷十四〈金部〉有條目謂「(上「髟」下「剔」)也、鬀髮也。亦謂之鉻。」有剃去、刮去之意。而魔君賽前指這門兵器是針對劍這門兵器,但具體如何則沒有說明。筆者認為有可能一手鉤著(使用橫鉻部分)對方長劍後,另一手進行反攻,但若如此則用回較多人認識的「虎頭雙鉤」便可,不用如此用一對更冷門的兵器;也可能鉤著對方長劍後,另一手以橫出的「鉻」啄或刮對方手部(讀者請留意「啄」這個功能),迫令對方放棄手上兵器(這也正合《抱朴子》所說摧於指掌的說法)。而據比賽後段片段,魔君將鳳頭鉻尾部兩段合在一起,馬上轉變為一支長兵器。
 

虎頭雙鉤。圖片來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9ca2d80100lxxn.html

至於與「鳳頭鉻」形制差不多,只是頭部由「鉻」轉「鉤」這點不同者,便是我們常說十八般武藝中的「鉤」(見《雙鉤》一文),當中最常見的為「虎頭鉤」。虎頭鉤這門兵器早於春秋戰國的墓葬中已有出土,是由「戈」演變而來,在《漢書‧趙尹韓張王傳》中唐人顏師古注云「鉤亦兵器也,似劍而曲,所以鉤殺人也」。虎頭鉤器身似劍,前端有鉤,後部如戟,尾如劍尖,鉤長則因人而異,一般在20-30cm左右,虎頭鉤除了把手外四面均有利刃,因此對使用有較多技術要求,而由於製造成本遠比一般刀劍為高,所以在軍事兵器上並不普及,只為個別大將的專用兵器,或在民間流傳成為傳統國術兵器。

說回正題,筆者在此提出一些個人臆測。我們從春秋和戰國出土的「戟」中,見到戟頭有「戈、矛一體的形制」(3),「車戟」也因生產成本關係不斷被改短為步兵用的「卜戟」,甚至索性用「戈」。但據香港韋雙翎先生分析,因魏晉騎兵兵種的改變,騎兵流動性和衝鋒能力大大加強,使戟這兵器的「啄」功能日漸喪失用途(單手兵器「啄」也難破步兵重甲),而令使用焦點放在「刺」上,步兵主流兵器也由「戈」轉為「矛」、「槍」和「刀」這類具刺、劈的兵器發展。

卜戟。圖片來自:http://ntnuteenage.blog.163.com/blog/static/1680928702013021101617200

回說「鉻」和「鉤」,筆者認為這兩門兵器本來都應是源於「戈」型為母型所發展而來的兩種兵器分支,「鉤」可以「勾」「纏」對方兵器,甚至可以「勾」騎兵馬腳;但是,「鉻」只能夠做「啄」和」「刮」這兩個動作,已不適合主流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需要(有關「鉤鉻」出處引文《抱扑子》,便是魏晉時期作品),若要用「啄」這功能,雙手「戈」還顯得有破壞力,因而在十八般兵器開始在文獻中系統化的唐宋年代,「鉻」開始擯出系統以外,成為現在一門冷門中更冷門、文獻中記載少之又少的兵器。

(1)「劍斗家」微博
(2)前两天很火的中国传统奇门兵器“凤头铬”原来是这么来的!
(3)「戈」、「戟」興衰見歷史──啄擊式兵器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