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伍子胥與中國三把名劍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伍子胥像。(維基百科)

今天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名詩人節,相傳以紀念戰國時代文人屈原為國殉身而得名。其實除了紀念屈原外,另一起源傳說則是紀念春秋時代吳國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所殺這一說法(有說端午的「午」本為「伍」)。伍子胥除了是中國著名的政治家和謀士外,先秦漢初典籍所載古代十大名劍中,便有三把與他有關。
 
伍子胥(?-前484)這位捭闔縱橫於春秋末南方一帶的政治家。他與後來的屈原一樣同為楚國人,因受楚王迫害而投奔吳國,而為公子光所重用,並助公子光發動政變,登上吳王之位(吳王闔閭),並扶助其子吳王夫差攻楚滅越,稱霸中原。伍子胥建議夫差徹底消滅越國,其主張卻不為夫差接納,後來夫差中了越國謀士范蠡等反間計,開始疏遠伍子胥,最後更賜劍伍子胥自盡,並把他的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拋棄於錢塘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後吳國為越王勾踐所滅,後人為了紀念伍子胥,遂以端「伍」節紀念他。

以下三把名劍,就與他有關:
 
龍泉劍
據《吳越春秋》和《史記‧伍子胥列傳》所載,伍子胥一家為楚平王所害,他由楚國千里逃亡期間,為楚王所派人馬追捕。當伍子胥逃至江邊並無去路時,有幸一艘小船經過,船上漁翁急呼伍子胥上船,避開追兵逃過一劫,漁翁更贈飯菜給早已飢腸轆轆的伍子胥。為表謝意,伍子胥把家傳寶劍,相傳為歐冶子和干將兩位名鑄劍匠所鑄,價值連城的「七星龍淵劍」贈予漁翁,並叮囑漁翁勿泄其行蹤。漁翁接過寶劍,慨嘆他視伍子胥為忠良之後才救他,本不求回報,但伍子胥卻以小人之心,利祿之物贈他,漁翁為表清白說畢拔劍自殺(有說漁翁並未自殺,伍子胥被漁翁訓斥後賠禮道歉辭別)。時至唐代,為了避唐高祖李淵諱,文獻遂將「龍淵劍」改名「龍泉劍」。
 

屬鏤劍

漢初司馬遷《史記》是其中一個記載伍子胥事蹟的文獻。(維基百科)

「屬鏤劍」《吳越春秋》作「屬盧」,據《左傳》魯哀公十一年,載「吳王夫差賜伍子胥屬鏤自刎」,《荀子‧成相》載此劍為「獨鹿」,同書記載「恐為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相傳此劍為吳王夫差寶劍,此劍名傳千古,乃因曾有兩位忠臣以此劍自刎。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所載,第一位便是本文主角伍子胥,吳王夫差正是贈此劍命他自刎。伍子胥死後三年,越國滅吳復國,越王勾踐誅殺功臣,遂以此劍賜與謀士文種,文種一見這把伍子胥自刎之屬鏤之劍,遂明其意思而自刎。

魚腸劍
第三把名劍雖然不是與伍子胥直接有關,但也與他參與的一次政治事件有關。

專諸刺吳王虛擬圖。(圖片來源:https-//kknews.cc/culture/pnkp6kp.html)

據《史記‧刺客列傳》所載,吳國公子光禮賢下士,招伍子胥為謀士助其奪取王位,伍子胥當年流亡時曾流落吳國,認識屠戶專諸。後來伍子胥輔助吳國公子光(闔閭),將專諸推荐給公子光,刺殺吳王僚,並賜他由鑄劍師歐治子所鑄匕首。

專諸知道吳王僚好「魚炙」,遂學習烤魚技術,在一次為吳王僚進烤魚的宴會中,專諸在魚腸內藏了公子光所贈匕首,並趁吳王僚用餐時把匕首取出,成功行刺吳王。公子光繼位為吳王闔閭,並把專諸扶為上卿。後人遂把這把匕首稱為「魚腸劍」。

中國名劍多出於春秋戰國

現在博物館所藏刻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維基百科)

中國著名的名劍很多出自春秋戰國時代,因為春秋戰國時代是青銅兵器鑄造技術最鼎盛時期,亦慢慢開始轉型向鐵兵器階段。在青銅兵器時代,兵器硬度不利劈伐動作,所以以刺、削為主的劍十分流行,為戰場上近身武器。

1965年,中國考古隊伍在湖北發掘出一把劍身刻有鳥蟲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的青銅劍。寶劍全長為55.7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寬5厘米,埋藏千年的寶劍出鞘仍然寒光耀目,毫無銹蝕,據報道這劍仍然十分鋒利,多層紙版仍可一劃而破。可見春秋末年鑄劍技術已十分純熟,故而名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