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編週記】紀錄片《守道》:大時代下葉問詠春的兩條路線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隨著電影《葉問》這十年來成功開拓市場,詠春蔚然成為武術時尚,葉問詠春被列入為《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然而風光背後,這門傳統文化在傳承上卻備受考驗。樹仁大學及其研究團隊由2015年開始,花了數年時間追訪葉問宗師後人,徒弟及徒孫,拍製紀錄片《守道》,並在剛剛十一月四日假樹仁大學多媒體中心之「詠春的傳承與保育」講座中首播。計劃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其統籌人之一及《守道》監製樹仁大學新聞系副系主任李家文博士表示,這套紀錄片並不是要看詠春風光一面,而是要揭示背後在傳承上備受甚麼困難和考驗。

《守道》旨在從探討葉問詠春,剖析師徒關係、文化傳承面對的挑戰。製作團隊追蹤葉問詠春的兩個傳承系統,包括以血緣傳承的葉問長子葉準,及以師徒傳承,葉問徒弟黃淳樑師傅之子黃匡中一系。剖析紀錄片主角在處理師徒關係、武德與技藝上,為傳承傳統技藝與內涵加入新元素,效果如何?

(左起)葉準師父、彭耀鈞校長(香港01 賴家俊攝)

 

▍商業社會難保詠春不變形質

李家文表示,選擇這兩個個案,是二人很明顯有不同取向。葉準師父走的是以最小力度去發揮最大宣傳效果,配合電影公司透過《葉問》電影讓更多人認識詠春,或在內地開「特訓班」宣揚詠春;而黃匡中則較為深耕細作,一手教一手,收取低廉學貴,以學生角度去想如何教學。

在講座中,葉準師父表示,詠春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求讓詠春不變形不變質傳承下去,而他認為詠春的「形」是三套拳(小念頭、尋橋和標指)和手法,而「質」是指以柔制剛。葉準師父表示:「在商業化社會,教功夫很無癮。傳承傳統文化十分困難,變形變質無法扭轉,只能盡做」。而黃匡中師父則認為,在傳承中沒有徒弟們是完全一樣,總會有一些個人風格,雖然要求形質不變,但可以在他們自己的風格下傳承。

樹仁大學新聞系副系主任李家文(香港01 賴家俊攝)
(左起)監製李家文、導演冼浩賢、黃匡中師父

 

▍詠春制度化困難

會中現場觀眾發問,與主持和嘉賓熱烈討論。當中談及讓詠春制度化、段位化和舉辦比賽。嘉賓們並不否認這些建議的成效,但指出詠春過往在制度化並不理想,大家對統一標準意見不一。並以韓國跆拳運動化為例,是由國家帶頭糾合百家,讓大家互相討論而成。

嘉賓之一葉準師父弟子、明愛莊月明中學彭耀鈞校長表示:「如何放下成見,以學理去做,需要發展時間,以上這些建議均有意義但要時間。」

這套紀錄片,將會於本年底上載於官網供市民觀看,大家拭目以待。

會中現場觀眾發問,與主持和嘉賓熱烈討論。(香港01 賴家俊攝)

 

▍後記

片中有兩處讓小記十分深刻,是葉準師父壽宴中,很多合照者其實只求合照,並不會和葉師父打招呼或問候近況,反而一位外國人學員影相時會和葉師父聊近況,又會去拜見師母。第二幕是葉準師父出席《葉問》電影首映禮,但現場焦點只在甄子丹,台上不見葉準師父身影。雖然台下有電影公司人員接待師父,並給予他一張支票(估計是電影顧問費用),播映會後紀錄片製作團隊表示這筆費用其實銀碼非常少。這些情節讓小記深刻反思透過電影宣揚傳統文化的利與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