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A】UFC的王牌節目——The Ultimate Fighter (1)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作者:Lokka

經武備志團隊編輯

 

談到MMA就必然想起MMA界龍頭UFC (Ultimate Fighting Championship),而提到有關MMA的電視節目,就不得不提UFC的王牌節目——The Ultimate Fighter (TUF)。TUF對於UFC推廣MMA有着莫大裨益,今日就為大家介紹這個王牌節目。

從2005年起的TUF 1到現時TUF 25,TUF已經舉辦了12年之久。而除了在北美市場播放的25屆外,還有4屆巴西﹑2屆澳洲﹑3屆拉丁美洲(最新一屆將在8月播放)﹑一屆中國(但因為不是UFC全權負責拍攝,導致整體結果未及理想),以及雖然不是叫作TUF,但其實就是日本TUF的Road to UFC。總括來說,TUF已經舉辦了36屆,共430多集,稱她為世上最長壽和最國際化的格鬥真人Show絕對受之無愧。

TUF除了為UFC尋找潛力新星、為大賽添加新血外,更是讓UFC在大賽外保持話題性的最佳武器。在TUF初期,綜合格鬥還未如現時般流行,每集看到選手的訓練、選手與選手甚至教練與教練之間的摩擦,以及每集結尾前的淘汰賽都為觀眾帶來一般節目所沒有的刺激和投入感。

雖然近年收視已再沒能再有新突破,而選手之間的互動亦變得沒有太大驚喜,但每季的參賽者中哪位能成為明日之星依然是UFC擁躉們的話題所在。觀看TUF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能夠看到參賽者的成長以及看到心儀的選手在一番努力後在TUF以及UFC中獲得成功。雖然很多參賽者在他們一季的TUF結束後就淡然消失,但不少的參賽者卻成為了UFC和其他MMA賽事的中流砥柱,一些俵俵者更成功登上UFC的冠軍寶座。

 

讓UFC起死回生的轉捩點

而無庸置疑,UFC能夠獲得現時的地位,TUF絕對功不可沒,甚至乎可以說,首屆的The Ultimate Fighter就是讓UFC起死回生的轉捩點之一,沒有TUF,就可能沒有今時今日的UFC。

時間回溯到在90年代末期,UFC曾因政客的圍剿,不但被趕出付費電視,甚至災難性的要在比賽前一日改變大會場地,導致公司面臨倒閉的危機。在2001,UFC由SEG轉手到ZUFFA手中,新老闆立即進行大力改革,為UFC改頭換面,整頓規則和改變形象,讓賽事得以在按次付費電視PPV上再次播放。但雖然一切慢慢重返軌道,但要與大型運動賽事如NBA等看齊,UFC就須要開拓新的觀眾群,亦即免費電視上的觀眾群。

當時在北美免費電視上與UFC目標觀眾群比較接近的就是舉辦職業摔角的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雖然職業摔角也是靠PPV賺大錢,但同時卻會每星期在免費電視上播放非PPV的賽事,讓一般觀眾能夠輕易觀賞到次一級的免費賽事。不過,MMA並非職業摔角,不可能每個星期都比賽,於是唯有從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身上偷走另一招 — 搞真人Show!

The Contender和The Ultimate Fighter的分別

在往下繼續說TUF前,可以簡單說一下The Contender和The Ultimate Fighter的分別。

From: Wikimedia Commons / Credit: Gleb Kalita

對比The Contender和The Ultimate Fighter,兩個節目主要的不同之處除了是The Ultimate Fighter會在拍攝拳手的同時把焦點放在存著矛盾和恩怨的兩位教練身上外,也是每場比賽的拍攝手法。The Ultimate Fighter會以一般UFC比賽的模式,把整場比賽播放出來(但沒有旁述),但The Contender則是像電影般把比賽過程剪得像比賽精華一樣,並會把鏡頭不斷來回比賽和觀眾之間。

另外,The Contender會把參賽者的家人短暫搬到訓練營附近,讓選手能和家人見面,而淘汰賽的時候家人都可以入場打氣。但是The Ultimate Fighter則採取了相反的方式,參賽者們在訓練期間須與世隔絕,不能有電腦和電話,不得與外通訊,拍攝期間的比賽也並非向外公開,唯一的例外就是只有節目播放完畢場直播的The Ultimate Fighter Finale總決賽。因為與世隔絕和加上選手屋內提供大量酒精飲品,TUF不少經典故事線也因而發生,包括參賽者躲在牆角啜泣、大整蠱、拆屋、火燭甚至流血事件……

除了以上荒唐事,TUF最令人期待的一定是季尾的The Ultimate Fighte Finale,而且兩個節目都吸收了各自的支持者,但經過數個季度的洗禮後,TUF就漸漸發掘出一條到現時還在使用的勝利方程式,明天繼續和大家談談!

繼續閱讀:【MMA】UFC的王牌節目——The Ultimate Fighter (2)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武備志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