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改變生態 或現報復式增長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一場疫症大流行,改變不少行業的生態,有說英國廣播公司(BBC)決定將百分之七十的員工撤離倫敦,以節省租用辦公室的成本,其總裁Tony Hall直接指「在疫情中學到的就是建築物數量其實超於人們的需要」(What we’ve learnt from Covid is that you don't need as many buildings as you think);亦有愈來愈多人體驗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後,選擇在遠離大城市的小鎮居住,以享受較低的生活成本。既然疫情對人們的影響如此全面,金融科技又如何?在疫症大流行下,是窒礙發展,抑或是加快了?
撰文:羅乃智

根據美國商業雜誌《福布斯》(Forbes)報道,在疫情催生下,人們新生活形態的改變使歐洲金融科技應用程式使用量大幅增加近七成。在英國成立、專門從事黃金交易的應用程式Glint Pay,流量增長更高達718%。同時,儘管之前未有太大誘因,但疫情之下,的確有強勁驅動力,讓客戶改變使用金融服務的方式。例如各國政府要求民眾必須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網上金融交易大行其道,以支付及財富管理為主的金融科技交易數量更是快速成長;同時亦衍生中小企業龐大貸款需求,促使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加速創新,以不同產品來迎合經濟環境的變化。

內地民眾已習慣電子支付系統,不少商戶更推廣「刷臉」消費。(路透社)

與此同時,德勤(Deloitte)發布名為《COVID-19的另一面:金融科技企業迎來新機遇》(Beyond COVID-19: New Opportunities for FinTech Companies)的專題報告,指出隨着疫情蔓延,金融科技行業融資難度趨增,投資者將目光鎖定具有清晰商業模式的成熟金融科技企業,對初創企業而言,未必是利好消息。不同說法及預測同時出現,人言人殊。

香港西班牙商會創新、科技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副主席黃筱婷認為,新冠疫情伴隨而來的封城及在家工作浪潮將大幅增加人們對遙距服務的需求,金融機構亦無可避免需要利用科技滿足用家需要。香港智慧城市聯盟金融科技委員會主席及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特約教授陳家豪卻指,疫情是一面照妖鏡,雖然一般經濟活動大受影響,但一些本來難以推動的新玩意,例如無現金支付、網購等卻大受歡迎。「有了最基礎的數字經濟活動,就有大量數據得以產生,有了數據,金融科技這沙漠就如久旱逢甘露一樣,大地有機會萬物重生。」

上文節錄自第23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14日), 文章原題《疫情改變生態 或現報復式增長》。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1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管理公共衞生危機的必修課 勿讓民粹主導抗疫

與張超雄對話 如何改善智障人士的生活?

三大問題致良好政策一團糟 青年宿舍無法令青年安居

45年後中印邊境再「響槍」 莫迪政府「玩火」 轉移內部矛盾

【香港角度】疫下的金融科技發展

白羅斯、烏克蘭與俄羅斯瓜葛不清 東斯拉夫人同床異夢

當提升自給率成多國國策 「糧食自主」乃國際大疑難

AI寫作見「人性」 真正智能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