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者.上】來自兒童議會的拷問——尊重何在?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任期將於明年7月屆滿,特首選戰會在今年年中拉開帷幕,其後還有很大機會再推遲至明年舉行的立法會選舉。選戰將至,政界摩拳擦掌,坊間議論紛紛。究竟香港需要怎樣的從政者?本文報道中的「兒童議員」和參與式預算計劃小義工提供的答案或許值得考慮。

都說本港缺乏政治人才,然而,體制內外對香港的方向、決策有推動作用的一眾政治精英,無論學識還是經驗,都足以稱得上「政治人才」。可惜,他們的「才能」逐漸被政治技巧埋沒,為人民服務的使命感也被遺忘。

從政者應為「服務者」,服務一方百姓。然而,這樣的信念在香港已十分罕見,我們見到的,是懶散打工的公務員,為選票而鬥爭的政黨,「不食人間煙火」的官員,還有從不為港人着想的特首。若掌握香港發展和市民福祉的特首、官員、議員們,都只為了錢、為了權、為了贏,香港還能否有明天?

從兒童議會 學習從政之道

「從政者只是政治參與的一種,但其實,一個普通的公民,能在公眾諮詢時撰寫一份文件表達自己的看法,已是政治參與了。」

「人人都可以,也都該成為政治人才,因為大家都需留心身邊的時事,關心自己和他人權益。」

「政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份,作為一個市民,大家都有義務去參與。但首先要分清楚政治究竟是政見和立場,還是為了這個城市,去表達不同的意見和聲音。」

兒童議會的小議員Emily、Alex、Ana和Cherry(由左至右)認為,議會中應充滿尊重。(梁鵬威攝)

一談起「政治」便滔滔不絕,是這些小「議員」的「職業病」。Alex、Ana、Cherry和Emily,分別是2017、2018及2019年兒童議會的「兒童議員」,現於以兒童為主導的組織Kids’ Dream童夢同想繼續推動兒童權利,同時協助推行兒童議會計劃。兒童議會計劃是由本地三個倡導兒童權利的非政府組織(包括「防止虐待兒童會」、「聯合國兒童基金香港委員會」及「香港兒童權利委員會」)合辦,於2003年拉開帷幕,至今已舉辦了15屆。

往屆兒童議會會議均有立法會議員列席。今年1月底,前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和葉建源,以及香港大學前副校長程介明出席第15屆兒童議會會議。39名未滿18歲的「兒童議員」在場上滔滔不絕,為議題舌戰群雄,頗有真正議會的氛圍,列席人士紛紛讚不絕口。

然而,這些「小議員」們並不覺得這個活動是為了培養政壇接班人而舉辦,而只是培養香港兒童、青少年的思考、表達,以及為自己發聲的能力。他們表示,當初參加兒童議會,只為令社會各界能夠透過兒童或青少年之口,聽到群體發聲,同時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Alex回憶,那時自己正處於升中四的階段,有許多有關本港教育制度的想法,但作為普通學生,儘管可以與朋友探討,也只能淪為「吹水」,而若到兒童議會,就會有志同道合的夥伴一起為共同目標而爭取。「我們不只是未來的一份子,更是當下的一份子。」Alex表示。

Emily認為,當親自去聽去看一個議案、一個政策的提出、落實過程,其實並非自己想像般簡單。她討論兒童自殺與教育改革的問題時,訪問了教育局相關人士,由此了解到不同於之前印象的觀點:「原來整件事並非平常新聞中講的那樣,透過幾個政策便能夠將整個教育制度改變,這是一個層層疊疊的過程,也不能在短期內完成。要親身跟人接觸,才會明白整個事件,而不是在社交媒體看了幾段文字、幾張圖片,就了解整件事。」

Emily討論兒童自殺與教育改革的問題時,訪問了教育局相關人士,由此了解到不同於之前印象的觀點。(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Cherry對此表示認同,並稱她那屆做的也是有關教育制度的議案,反映香港對多元發展的關注不足,或只專注於讀書的問題。她表示:「我們找到不同國家的例子,發現每個制度都有利弊。如美國儘管注重全人發展,要靠SAT,但什麼都要學也是一種壓力;德國會在小學四年級分軌,將學生分流到不同類型的中學,但這樣會否限制了小朋友未來的發展空間呢?我們每每只看到自己現時的感受,研究了不同的制度後,才發現一個政策中最大、最複雜的問題,是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

政界之中 互相「尊重」竟成奢侈

「我們respect的!在兒童議會中,我們都要遵守3R:respect(尊重),responsibility(責任),right(權利),三者並行。」Alex說。

三小時的兒童議會會議,討論了三份議案,最終通過兩項,足以顯示會議的高效。小議員們準備充分,氣勢十足,堪比正式議員。

然而,在真正的立法會會議中,議員黨派之間相互掣肘,議員與官員之間火藥味十足,據理力爭變成辯論技巧,不僅難以高效,更頻頻以吵架、甚至打鬥收場。多方針鋒相對,不僅模糊了會議焦點,議員們恐怕也忘卻對議會的尊重、對自己事業的尊重、對市民的尊重。

Ana認為,無論是官員還是立法會議員,都給人以「懶散」之感。(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Ana認為,無論是官員還是立法會議員,都給人以「懶散」之感,未能令市民看到他們在用心做事。她指出:「如果真的夠努力、夠用心,市民一定看得到。然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在議事廳閒聊、訂芒果、買六合彩、買馬⋯⋯就連我們兒童議會都有自己的議事規則—需關機,不可閒聊。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這樣的規定,但若態度認真、保持尊重的話,應不會中途玩電話,或以吵架收場。」

他們表示,兒童議會能夠如此高效、和諧,皆因大家目標一致—為了爭取兒童權益而努力。

他們又指出,有不同政黨、光譜固然是好事,能令大家看到自己的盲點,在矛盾與衝突中交流,「但制衡和溝通,也只是理想狀態。現實中的香港真的有溝通嗎?好像黃藍只各持己見,劃分了立場。立法會、政壇也是如此,每個人代表的,不只是自己,還有背後政黨的立場和理念。」Cherry表示。

在兒童議會中,也有情緒稍為激動的小議員,但並未發生衝突。本屆兒童議會主席Emily表示,儘管有人會情緒激動,但不代表他講的內容無用,更不意味着大家要一起激動,變成吵架:「我們明白,要尊重每位同事的發言。在現實中的立法會,很可能因立場不同就完全否定對方,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所做之事,只為爭取選票,而非為了市民好。但是,他們的初衷本應是為市民發聲,令地區、香港變得更好。」

本屆兒童議會主席Emily指出,在現實中的立法會,很可能因立場不同就完全否定對方,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所做之事,只為爭取選票,而非為了市民好。(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在Alex眼中,香港的從政人士未能達到他的期望。他理想中的議會,是一個以理服人的場合,理性的討論才是對整件事、對香港好。但香港現在的議會卻難見溝通,只是一味兒戲地互相「發脾氣」。在參與兒童議會的過程中,小議員們獲鼓勵有不同想法,用理據討論,共同目的是爭取兒童最大權利,將議案寫到最好。產生矛盾和問題,就透過討論一起去處理。他也指出,除了作為一個交換觀點的場合,議會還應充滿了尊重—尊重議政整件事、尊重自己的身份、尊重同事們、尊重香港市民。令Alex失望的是,經常看到有立法會議員在會議中睡覺、玩手機。他表示:「這樣的情況很奇怪,難道他們是在收錢走流程?根本沒有幫市民討論如何改善社會!」

作為香港市民,作為具有專業質素的兒童議員,絕對有資格評論眼下的「議會文化」。還未討論便立場先行,在嚴肅的會議中進行政治表演,或是懶懶散散做無關之事,應為民發聲的議員們就是如此「為香港市民好」?

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2月16日的最新數據,特首和問責官員的民望淨值為負52個百分點,較上月下跌三個百分點。(資料圖片/余睿菁攝)

忘記本心?從政者應做回市民

議員為爭取選票,只顧賣弄政治技巧,逐漸忘記為民發聲的初心,同時,高薪厚職的特首、局長們,也不記得自己為民服務的本職與初心。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2月16日的最新數據,特首和問責官員的民望淨值為負52個百分點,較上月下跌三個百分點,問責局長的民望淨值也大多下跌。《香港01》統計特首及官員的放假天數,顯示林鄭及大部份局長在2020年均無休假。為何如此忙碌,民望仍不見提升?「打工」思維根深蒂固,從特首到官員皆被批評為「做show」,民望又如何提升?

Ana表示,兒童議會目標一致,是因為大家都是兒童群體中的一份子,有共同的經歷、處境,去探討兒童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很容易就會「想到一起」。即使不會令想法統一,也只是「殊途同歸」,故對他們而言,「為了同一個目標而爭取」並不是什麼難事。那麼從政者究竟有無從普通市民的角度出發,以「市民中一份子」的身份去看香港的社會問題?

Ana憤慨地說,官員、議員們毋須面對一般市民需要面對的物價、樓價高企等問題,他們的小朋友很可能已不在香港教育制度下生活了。故根據他們的經驗,得到的結果便會是:「我的生活已無憂無慮,我的小朋友不會想自殺,以後更毋須面對『上樓難』,所以在政策制訂時,很難考慮到面對這些市民。」

Ana憤慨地說,官員、議員們毋須面對一般市民需要面對的物價、樓價高企等問題,他們的小朋友很可能已不在香港教育制度下生活了。(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講到此處,Alex也有些憤怒:「官員、議員的子女可能持雙重國籍,又或已被安排到國外學習、工作—這是很不負責任的。將子女送去其他地方,是否意味你覺得香港並非一個受教育、享福利的好地方?你們賺香港的錢,不就是要去處理這個地方的問題,令香港成為教育好、待遇好的城市嗎?」

是啊,不在制度中的人去設計制度,怎能感同身受?

對此,Cherry反問,作為制度的設計者和執行者,當自己或下一代已與制度不再掛鈎,還有何心思去完善制度?而作為最高決策者的特首,竟不會用八達通,是「可笑可悲」之事。

看來,很多官員不僅忘了自己的從政初心,更忘了如何做一名市民。Emily認為,所謂的官員「落區」,只是被一群保鑣圍着去「視察」一下,只是「一場show」。現身幾分鐘,走一趟就當作了解地區情況,成為香港官員「走進群眾」的典型做法。她表示:「但凡做了什麼事,他們便會大張旗鼓地宣告,好像在說:我為你們做了這些,你們應對我感恩戴德。但是他們忽略了,這本就是公民應有的質素,更是官員的本職,他們需要真正落區,體驗市民的感受,才能設身處地。」

上文節錄自第255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10日)《來自兒童的拷問 香港從政者的使命感何在?》。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別讓猜忌毀了「一國兩制」 香港需成另一個「香港」

香港房策怪談—置業未必可安居樂業

從新冠疫苗冷鏈運輸談起 香港物流業如何邁向高增值?

兩會觀察:重訂GDP目標展現信心 北京規劃後疫情時代經濟路線圖

十年開放,五年民主 別讓緬甸再失去時光

來自兒童的拷問 香港從政者的使命感何在?

三階段競爭20年 美中5G科技戰的癥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