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運輸落後仍自我感覺良好 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拆解三大障礙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特區政府早前提出,爭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達到目標,政府將致力減碳,使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相對零排放。根據資料,2018年香港本地溫室氣體第二大排放源為運輸界別,佔整體排放量的18.1%,因此發展綠色運輸對於實現碳中和十分重要。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日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公共交通工具是污染氣體排放的主要源頭,政府應著力普及電能或新能源作為公共交通主要動力,使之低碳化。然而,政府卻沒有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使措施落地,在普及私家電動車方面亦存在缺乏前瞻性等問題,導致綠色運輸發展阻力重重。

香港綠色運輸發展阻力重重。(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商業車輛排放量逾九成
政府欠有力經濟誘因減排

李耀培認為,政府應從公共交通入手,提供經濟誘因給企業,促進各類公共交通工具實現低碳運輸,但現時政府對於「綠色運輸」的財政投入並不足夠。

即使私家車用量佔七成,但有數據顯示,公共交通低碳化確是發展綠色運輸的關鍵。環保署曾公佈2019年香港空氣質素監測結果,指出貨車、巴士、小型巴士和的士等商業車輛雖然只佔整體車輛數目的20%左右,卻佔全港所有車輛的二氧化氮排放量90%以上,是路邊二氧化氮的主要排放源頭。而本港路邊二氧化氮仍處於較高水平,因此商業車輛仍然應是政府改善路邊空氣質素的重點對象。

「商業車輛還在使用燃油,公交車都在人煙稠密的地方行駛,尤其是停靠站台等待乘客上下車時,會排放大量尾氣,繼而造成嚴重污染。」李耀培指出,大多數市民出行都會乘搭地鐵、公交,政府應該積極發展一些超級充電設施給重型車用,部分大型重型車需考慮用氫氣、天然氣等低碳新能源。

李耀培用深圳舉例,深圳的電動公交車數量約1.6萬部,幾乎已經全面實現公交電動化;電動的士則超過2.2萬部。電動車的成本價格比普通車輛貴,對於交通運營公司而言,車輛電動化會增加成本,不符合經濟效益,因此全面啟動新能源的背後,離不開政府提供足夠的經濟誘因。例如,深圳一間的士公司的電動車達到300至400輛,便可獲減稅5%至7%,公司的電動車數量越多,政府便給予更多優惠及扶持。

反觀香港,政府提供的經濟誘因並不全面,而在已實施的部分也顯得後繼乏力。李耀培認為,公共財政對於綠色運輸的投入亦不足夠。例如去年《財政預算案》中,並無專項資金用以試驗電動的士,在新能源運輸部分,政府撥款8000萬元推行電動小巴試驗計劃,但預計2023年才可開始試行;截至去年底,新能源運輸基金批出1.54億元資助近200個適用於商用車/巴士/輪渡項目。根據運輸署今年9月的數據統計,全港專營九巴的領牌總數便已達3894個,由此看來,此項基金資助的項目數量,實在是杯水車薪。此外,港府亦未大力鼓勵巴士公司運營電動車。

「為什麼政府不去幫助企業推行巴士更換時間表呢?」李耀培建議,政府應為公司換車提供車身經濟補貼,減輕電動化前期的經濟負擔,待全面普及後,電費比油費更便宜,企業可在支持環保的前提下,收獲長效收益,達致多贏。

政府應從公共交通入手,提供經濟誘因給企業,促進各類公共交通工具實現低碳運輸,(新巴城巴提供)

缺乏足夠前瞻性
電動車配套設施嚴重不足

政府今年3月公佈《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線圖》,力圖引領香港走向車輛零排放的新路向,當中訂下目標,在2025年前提供至少15.5萬個充電設施、在2035年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但香港發展電動車10年來只有1.85萬輛電動私家車,全港的充電設施卻僅4500個,嚴重供不應求。李耀培一針見血地指出,10年內電動私家車發展的最大阻力就是不方便,充電配套設施不足夠,即使車主有環保意識也枉然。

早在2016年,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便提出質詢,政府目標在2020年有三成私家車屬電動車輛或混合動力車輛,該目標距離彼時情況還有多遠,當局有否評估該目標可否達到,以及會採取什麼新措施以達到該目標。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的回答是,政府一直透過寬免電動車的首次登記稅,並與業界協力擴展電動車的充電網絡和鼓勵車輛供應商引入更多合適的電動車等措施,推廣使用電動車。黃錦星還公佈,截至2016年3月底,已登記電動私家車數目為4753輛,較2020年的60輛增加近80倍,並表示隨著電動車技術的改善,相信電動車的使用日後會更為普及。

然而,僅僅是『相信』,並不足以實際增加電動車數量,香港充電樁的數量完全不足以應付電動車車主的需求。「很多車主,包括我自己,都考慮買台電動車,但是我的住處不能插電,我也不想去充電樁面前排隊。」李耀培慨嘆,香港面積不大,城市規劃很適合使用電動車,充滿一次電基本上可以用一個禮拜,具有先天優勢。然而,政府缺乏前瞻性,不僅沒有配備充足的基礎設施,也沒有充分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錯失先機,導致太陽能、水力及風能等發電能源都沒有發展起來。

對此,李耀培提出,政府應針對此制定短、中、長期的解決方案,為綠色運輸佈局。從短期來看,應在政府停車場等地都裝上收費的充電位,為苦於沒有充電樁可用的電動私家車主解決燃眉之急;對於中期而言,香港講求效率,政府可盡快推出快速充電設施,讓車主能在半小時甚至15分鐘之內便可以充滿電,即便配套設施短時間內難以跟上,也能用商業設施來便利地充電;至於長期方案,則是在商場、樓宇等場所全面覆蓋充電樁,以滿足車主需求。

香港汽車會會長李耀培拆解香港綠色運輸落後三大障礙,包括未有為公共交通運輸業界提供推動低碳誘因,電動車配套設施完全不足,利用數字遊戲掩蓋缺陷。(歐嘉樂攝)

數字遊戲掩蓋缺陷
未坦誠面對問題癥結

政府要大力全面地發展綠色運輸,亦要直面現實的短板,而不是玩數字遊戲,用看似漂亮的「比例」來掩蓋缺陷。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早前公佈數據,香港今年5部新車中,有1部就是電動車,比例為全球三甲之一。當被問到如何看待這個資料時,李耀培回答,「行外人可能會覺得這個數字很厲害」,然後指了指自己,「內行人就是當談笑而已。」他進一步解釋道,今年新增車輛預計不到30000部,那麼按照五分之一的比例計算,電動車新車僅6000部左右。

現時全港私家車總數超過60萬,相比之下,這6000部的年增長量並不如黃錦星所言那般冠絕全球。根據2018年2月至2024年3月期間推行的「一換一」計劃,車主如安排拆毀及取消其符合條件的舊私家車,則可在登記新電動車時獲得首次登記稅寬減額,上限為287500元。李耀培認為,6000部新車的成績是部分得益於此計劃,否則電動新車每年可能只有一兩千部。「這只是政府在玩數字遊戲而已。」

香港私家及公共電動車均未全面覆蓋市民生活,而政府既沒有設置足夠數量的配套設施鼓勵發展前者,亦沒有想方設法刺激企業發展後者。在缺乏當局全面有效的支撐下,民間難以自發地推動綠色運輸向前。李耀培又提到,今年5月,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回答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質詢時,提到政府一直鼓勵部門以電動車取代到期更換的車輛,在2020年底,政府車隊的1130輛房車中,有133輛為電動車,比例約為八分之一。他反問,政府意圖推行電動車,為何自己卻不拿出誠意來帶頭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