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解封|1700萬人城市如何在七天之內「跑贏」新冠病毒?

撰文:戴小橦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至今累計逾106萬人確診,每日仍然新增過萬宗病例,但特首林鄭月娥已於昨日(3月21日)率先公佈即將放寬防疫措施的「復常路線」;與此同時,一河之隔的深圳同樣面對疫情反覆的挑戰,而在經過短短一周的封閉式管理和三輪全員核酸檢測後,也宣布全市基本實現「動態清零」,將繼續加強社會面疫情防控,並自昨日開始有序恢復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港深同樣有著回復正常生活的目標,也在朝著目標進發,但兩地的手法和效果明顯大不相同,後者可謂成功得多,當中少不了「慢生活配合快防疫」和「新技術支援老打法」這兩大關鍵招數。

通過慢生活加快防疫的強效應對方式,深圳在一周內成功遏制疫情。(資料圖片)
2022年3月10日,深圳,华强北商户排队进行核酸检测。(视觉中国)

慢生活配合快防疫

面對疫情反彈,與香港一衣帶水的深圳果斷採取「硬核」抗疫手段,全市從3月13日開始進入7天「慢生活」:根據深圳市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社區小區採取封閉式管理,實行「居民白名單制」,每戶每兩日可派一人外出購買生活必需物資;非必要企業停止營業或居家辦公;公交地鐵停運……同一時間,超過1700萬深圳人亦需要配合「快速」進行三輪全民核酸檢測——由於規模龐大,須有足夠配套才能快速採集樣本,深圳市福田區就此率先採取「名單化核酸」方式,組織2000名公務人員組成專業採樣隊伍,在社區、城中村等多處設置「家門口、小區裏的核酸採樣點」,方便市民就近檢測。

對於出現陽性確診個案,深圳防疫抗疫當局則第一時間對確診者所在區域進行控制管理,排查密切接觸群體。具體措施包括進行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三區劃定」:封控區實行「區域封閉、足不出戶、服務上門」;管控區實行「定格管理、足不出樓、錯峰取物」,一旦出現陽性確診該區迅速轉為封控區;防範區實行「強化社會面管控、嚴格限製人員聚集」。通過精準定位,劃定範圍,盡可能把病毒控制小範圍裡。同時,在全市所有校區公布封控、管控區的服務電話,為封閉管理的市民提供就醫保障。

通過慢生活加快防疫的強效應對方式,深圳在一周內成功遏制疫情。3月20日,深圳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黃強表示,高質量完成三輪全員核酸檢測後,深圳已初步實現了社會面動態清零的目標,全市疫情形勢總體可控,所以自3月21日起,全市開始有序恢復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公共交通全面恢復。

深圳通過有效利用大數據,增強圍封抗疫效力。(视觉中国)

新技術支援老打法

快反應、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是深圳能在7天之內跑在疫情之前的成功經驗。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在電視節目總結深圳抗疫經驗時強調,這是「老打法」有「新技術」,既提高抗疫效率,也用相對小的成本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

當中一大關鍵,是深圳通過合理運用大數據技術,加強流行病學調查:以公共衛生等部門為基礎,輔之以中小學教師誌願者為支援,組織八千多人的流調隊伍;先在各分區及時進行全面排查,登記個人信息,建立「居民白名單」,再利用大數據,通過信息化手段,在前期掌握的人口數據基礎上,調出圍封區域居民名單,然後在各進出口設置被稱「電子哨兵」的掃描器,不在名單內的人員掃碼即會發出警號。

兩相對比之下,香港作為一個高度現代化的先進城市,完全忽略數據管理的重要作用。例如全民強制檢測之所以難以實行,其中一大難題在於特區政府至今仍然未能清楚掌握每個市民的居住地點,而是很原始地依靠市民自覺申報,恐怕存在檢測漏洞。當檢測出現漏洞,又缺乏有大數據技術支撐的流調系統,所以無法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染疫患者,及時切斷傳播鏈,也就無法精準鎖定密接和次密接人員、無法精準劃定圍封區域——效率之低,最後又會無限循環追著病毒跑的情景。

沒有高效的數據管理,就難以實現各個防控環節的無縫銜接,更會直接導致市民陷入「抗疫疲勞」。正如特區政府早前要求掃描「安心出行」並持有針卡才可進入指定公共場所,原本不失為抗疫的有效方法,也得到很多市民的配合,但自從當局表示因個案數量過多及資源緊張,停止發放防疫抗疫訊息後,願意配合措施的市民便大幅減少。

不少人都疑惑,深圳人口比香港多一倍,他們可以在一日之內做到全民檢測、在一周之內解除封城,為何香港做不到?特首林鄭月娥曾經回應指,在檢測能力方面,香港在本輪疫情最高峰時,日檢測量為每天20至30萬次,即使達到了該水平,檢測結果亦出現滯後。相信當局還有大量「千難萬難」的理由,但困難往往存在,深圳所面對的也不少,只要有心、有力、有志,辦法肯定會比困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