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為什麼要消滅香港霓紅招牌?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看看香港歷史照片,從六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香港城市景觀裏面的一個特色,就是佈滿了各式各樣的招牌和霓虹光管。香港因為沒有地震,高密度高層大廈的城市街道佈局促成了招牌林立這個宏偉的霓虹光管城市景觀,也是香港東方之珠閃亮文化的特色之一。香港的霓虹光管在全世界可稱是一絕,是香港獨有的一個文化符號。

但是,回歸以來,政府逐步收緊建築物條例,把一直沒有什麼危險出現的街道招牌趕盡殺絕。過去五十年,香港因為招牌發生的嚴重事故寥寥可數。不知道什麼原因,香港政府屋宇署要修訂建築物條例去監管.一監管便管死。所以,充滿文化特色的霓虹光管近幾年應該會完全絕迹。

曾幾何時,在香港抬頭就能望見霓虹燈海。(陳嘉元攝)

人為摧毀獨特文化

這是香港政府人為造成的,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政府的建築物條例修訂。那個過份苛刻的建築物條例,導致從前行之有效的一套招牌裝置模式被完全摧毀。政府根本不尊重業界,只是用一些紙上談兵的工程師算術去設計出一個根本不能夠執行,而且非常奇怪的模式。當街頭的特色被消失,政府還憑什麼口口聲聲說要讓香港成為旅遊之都、盛事之都?說什麼保育傳統,做什麼保育工程?

香港成立非物質文化委員會,又花大量金錢保育中環大館、保育PMQ、保育美荷樓,但是真正屬於香港人的霓虹光管,政府沒有做過任何研究。霓虹光管若果去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有很大機會成功。因為香港有最大型的霓虹光管裝置群在彌敦道和中上環。但是這種獨特香港景觀的命運被香港政府及立法會議員集體決定了,包括反對派和建制派。當年討論建築物條例修訂的問題時,根本沒有人真正關心立法之後的後果。

正如香港政府最近設立的無人機法例基本上只會令無人機產業不能發展,因為它是以官僚行政角度去看,而不是以無人機產業發展的角度去處理,所以條例非常苛刻,很多時候也不符合專業精神。

政府立例監管霓虹光管還造成另一個問題︰霓虹光管技術失傳。為什麼會失傳?因為號稱是做職業訓練的職訓局,不知道根據什麼原因,要改變為以學術主導、學位主導,結果卻是學術又不學術、職業又不職業的「兩頭唔到岸」的職業訓練局。

職業訓練局曾經為工業服務、為社會培養各種類型的技工——木工、金工、電工。當它變成一個頒發學術文憑的機構,後果是整個香港職業訓練完全官僚程序化,失去自身的特色。看看歐洲日本等地,職業訓練基本上都是分散處理的,由各自專業的項目去發展自身的職工培訓。我不明白香港為什麼要統一在一個平台之下。就算是德國的統一,也只是行政統籌的統一,個別的專業工會也是自己主導,並且是直接由產業主導技工發展需求。

霓虹光管其實是香港一種獨創絕活,全球曾經能夠做大型霓虹光管的只此一家。但是那些大師因為沒有文憑、沒有博士學位,便不能進入體制。政府也沒有開設相關的招牌課程,而香港讀設計的只能夠在理論層面去做資料搜集,像發掘歷史文物一樣。理工大學有幾位老師,近年出版《香港遺美系列》,其中香港霓虹光管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但是這個研究,理工大學會不會邀請霓虹光管師傅開Master class傳授?

香港成立非物質文化委員會,又花大量金錢保育中環大館(圖)、保育PMQ、保育美荷樓,但是真正屬於香港人的霓虹光管,政府沒有做過任何研究。(資料圖片)

自殺式管治的寫照

為什麼香港的設計學生手藝能力非常低,只會紙上談兵或者是連基本技術了解也不足夠?我記得在差不多十年前,理工大學的荷蘭院長和我討論關於理工大學設計教育,我說學生需要認識更多本地手藝,例如霓虹光管、木工、金工、裁縫等的時候,他和我說︰未來的世界是3D打印,學生不用認識。這就是非常奇怪的一個觀念。其實日本、韓國甚乎內地,近年也有手藝復興的情況,着重手藝。

香港人最喜歡的日本,就是因為有手藝精神,所以唸建築學院的學生一定要用手去製作模型,不會容許用3D打印或者用laser cutter去做。為什麼呢?因為在學習用手去創作的時候,你會對這個創作更有手感、更有感情。霓虹光管裏面有很多手藝與及技巧,是必需要用師傅徒弟制才能成功的。但是目前官僚化和單一化的職業教育體制,基本上摧殘了香港發展任何工業產業的基礎,嚴重到建築裝修行業,不論是木工還是泥水匠,未來也會出現人才短缺、後繼無人的情況。難道我們又要用大量金錢去聘請英美人士來港從事這些工種嗎?

香港這種自殺式的管治,從霓虹光管完全看見。一個好的香港文化資產(asset),卻變成了負擔(liability)。香港政府管治香港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把香港所有的本地的東西、甚至把香港人當成負擔而不是資產去處理。

那麼,怎樣活化?怎樣復活?第一步是集合目前霓虹光管師傅,重新去發展一套傳承制度收徒弟,設館授徒,政府提供空間。另外,應該活化及修訂建築物條例招牌部分,用合理的實踐程式去驗證,而不是紙上談兵,用戴十個避孕套的所謂安全避孕方法去進行。

做了這些之後,再加上香港要有旅遊特色,其實很多項目,例如海洋公園、主題公園,又例如新開發的地產發展,也可以引進這種霓虹光管。霓虹光管也是隨着科技變化的,有新的模式。目前LED仍未能夠取代霓虹光管的某種特質,所以它仍然有存在價值,也可以開發。

香港其實有很多文化特色和遺產。未來的文化局要規劃一個整全的本地特色,而它們的保存不是像古物一樣去憑弔,而是要活化。例如電車、天星小輪等等,都是香港城市景觀裏面非常重要的事物。又例如竹棚,它們都有自身的特色。香港不應該被「國際」牽着鼻子走,應該有自身特色。

《霓虹黯色》一書紀錄了香港近500多個霓晝招牌,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信息設計研究室的霓虹招牌研究專案之一。(資料圖片)

手藝教育需要活化

當然,活化最重要的是由教育開始。沒有人才,說什麼保育?都是空談。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去進行。香港常常說發展產業,而發展產業最重要的是人才,沒有人才什麼產業也發展不了。發展人才最需要的是教育,不只是文憑教育,而是一個切切實實的技能訓練。

技能訓練不可能一刀切,以前做一個學徒要十年才能夠真正滿師,香港政府為了簡單化,現在把它劃一為兩年或三年,但學生根本學不了什麼,連基本做事態度學不了。做事態度是工作的一部分,做事態度不好,就很難形成一個團隊。未來的產業發展需要團隊,尤其是創科。大團隊也好,小團隊也好,都需要有團隊精神,但現在香港年輕人比較像個體戶,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就正如做一個霓虹光管涉及很多分工,由室內工場製作以至到戶外組裝,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所以除了霓虹光管師傅外,能夠配合霓虹光管的結構工程師、承辦商、燒焊技工也是一套齊全的體系。

香港能否保育霓虹光管?油尖旺舊區改造是否可以把這個手藝復活,創造一個新的可能性?香港設計學院能否好好利用這個香港特色,發展未來的城市景觀?最核心的是手藝教育(Arts and Crafts)。香港的手藝教育應該由誰主導?是不是像內地一樣由文化部主導?還是由教育局主導?文化局主導?這方面需要進一步探討,但是最重要的是觀念要正確。香港未來要推動一些真正貼地的文化保育政策,而不是把資源只投在硬件身上,到頭來變成一些西式主導的商場,那完全違背了保育的原意。保育的原意是多元文化的展現,反映香港文化的特色。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