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安老不智慧 樂齡科技難樂齡

撰文:劉夢婷
出版:更新:

「樂齡科技」被視為應對人口老化挑戰的有效工具,但在向來空喊「數碼轉型」口號卻無「智慧城市」之實的香港,向來缺乏開發和應用創新科技的土壤,且連最為基本的數據科學生態系統都未有完整搭建,導致樂齡科技的發展遇上不少阻力。

儘管政府聯同社聯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自2017年起每年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但社會對其認識仍然相當有限。(資料圖片/曾凱欣攝)

樂齡科技發展尚未普及

「樂齡」一詞源自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新加坡,是對60歲以上群體的尊稱,用以形容長者快樂而忘齡。「樂齡科技」則是針對人口老化現象而衍生的科技產品,當中結合互聯網便利、機械人技術、大數據分析、雲端運算等科技的發展,幫助長者解決在起居自主、健康檢測、家居安全、復康保健及社交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從而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和自理能力。發達地區早已積極發展「樂齡科技」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自詡走在世界潮流尖端的香港當然也不例外,一些安老服務的確引入嶄新科技以支援長者生活所需、減輕護理人員壓力,而常見產品包括防遊走監察系統、升舉扶抱工具、智能機械人等。不過,「做了」並不等同「好了」,更不等同「足夠」,甚至遠遠稱不上「普及」。

獲特區政府委託推廣樂齡科技的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早於2017年便注意有關發展。當時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委聘社聯與智庫「團結香港基金」合作進行全港首份樂齡科技概況報告,總結24個發展缺陷,包括政府層面的認知不足、監管過時,應用研究層面的資金不足、人才缺乏,原型發開層面的程序障礙、支援有限,樂齡科技市場的規模有限、產品昂貴,各個持份者之間的合作不足等。至2021年底,團結香港基金發表跟進報告,發現儘管認知問題、風險規避、研究資助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上述大多數缺陷只是得到輕微改善,而且有三個缺陷呈現惡化迹象,包括退休保障不足、學者欠缺從事樂齡科技研究的誘因、以及複雜的醫療儀器註冊程序。

問題到底出在哪裏?既然樂齡科技被視為創新科技的一環,那還得回到本港的創科土壤去重新檢視問題。社聯業務總監陳文宜就此與《香港01》分享了她的四點觀察。

政府於2017年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但「做了」並不等同「好了」,更不等同「足夠」。(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智慧安老缺乏智慧基礎

首先,香港欠缺成熟完備的智慧化服務生態系統,政府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力配合包括樂齡科技產品在內的智慧服務。「我們不能只是講產品,而要建立好整個生態系統。」陳文宜指,例如實時監測並收集肉眼看不到的空氣質量指數、溫度等,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進行數據分析,優化科技產品的效率和運作,為科技產品使用打好基礎。

其次,搭建智慧服務生態系統需要足夠的人才庫,然而目前香港科創「人才荒」已非一朝一夕。陳文宜表示,要想建立完備的系統,研發、推廣、使用、回饋並改善產品都離不開人才發展及培訓,因此政府不能忽視科技界的人力。

最後,香港的科技發展處在初級階段,社會對於樂齡科技的認識普遍不足。儘管政府聯同社聯及香港科技園公司自2017年起每年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展示本地及海外的創新產品及意念,並為各持份者提供協作平台,但仍要做出許多努力加深普通民眾認識。陳文宜舉例,日本樂齡科技已發展逾四十年,有專門的教育渠道向社會宣傳理念,而香港只開始做了五年,包括長者、家屬及長者照顧者在內的服務對象應具備對於科技的敏感程度、接受度和學習意願都需要全面提升。

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制定政策方向促進政府、業界與民間互聯互通,充分搜集、整合並利用數據分析產品現狀;然而,香港的數據科學發展程度、數據開放程度均不理想。

社聯政策研究與倡議總主任黃和平認為港府數據開放做得不夠。(資料圖片/朱潤富攝)

數據開放程度處於低層

香港互聯網協會今年發布《香港開放數據指數(HKODI)2021/22評估報告》,指出香港在開放數據政策、數據共享框架、數據管理及獲取數據的便利程度等數據管治的指標表現均不理想。香港開放數據指數研究員周穗斌曾對《香港01》表示,由於本地缺乏良好的政策研究生態,香港政府與社會關於「數據」的長期討論都是低層次的。

若要將社會服務智慧化,數據科學發展必不可少。一方面有助科技產品的研究、開發及應用。陳文宜列舉種類繁多的樂齡科技產品:可監測長者呼吸、體溫、血管健康等指標的耳機、幫助腿腳不便的長者可行動自如的電動輪椅及樓梯機、幫助吞嚥困難的長者訓練口腔肌肉的器材、監測長者是否有異常行為等......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感應器、機械技術等科技,如廣泛應用則可實現家居安老,可助減輕安老院舍壓力。

另一方面是有利改良社會服務政策、精準解決問題。實際數據的主要來源是政府及業界,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缺乏一個更高效、更科學的數據搜尋方式,對政策研究造成限制。社聯政策研究與倡議總主任黃和平表示:「基本就是靠前線社工找服務對象逐個逐個做問卷,這不算系統地收集數據,更沒有數碼化,也沒有人很好地去分析數據結果。」他又指,儘管政府比起十幾年前已經進步許多,但在開放數據方面仍不足夠,例如民間需要索取原始數據時,只能撰寫電郵向政府部門提出申請,但程序相當繁複。

黃和平曾經研究美國的做法,發現美國官方統計的數據完全開放、資源豐富並鼓勵民間使用,亦有使用API,即一個數據端口,可供第三方應用程式接入使其自動取得或更新數據,接入API可更準確高效地獲取實時變化的數據。對於政府統計處可能擔心數據被亂用、或洩露個人私隱的考量,黃和平表示理解,但他認為此困境並非無法解決,因為政府可在開放數據與保護私隱之間做好平衡,探討如何設定一個相對標準,如達到一定程度會洩露私隱便不予公開,而不是一味將數據開放程度壓低。

陳文宜則指,社福界不同持份者均掌握大量數據,但並未實現互聯互通,若將數據整合分析,一定會對社會服務的發展有所幫助,而這一切必須透過政府制定大方向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