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言自得|香港新聞自由已死?

撰文:楊志剛
出版:更新:

香港記者最嚮往那一家國際媒體?這問題沒人在專業記者之間作過意見調查,故此並無客觀持平的答案,但鑑於本港大學新聞系的課程全盤套用美國的新聞學內容,而且絕大部分教員是留學美國回來,故此教師、課程內容、教材,都是崇尚美國的一套,而教導出來的畢業生大部分都是崇美派,一聽到「普立茲新聞獎得主」,便好像其他學科學生聽見「諾貝爾獎得主」這樣,一面景仰;而學系亦每年舉辦不同形式的「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之類活動。

2014年的佔中運動和2019年反修例動亂中,新聞系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遠較其它學系的學生多。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後,濫用「新聞自由以危害香港繁榮穩定和國家安全的活動受到約制,於是外部勢力便炒作「香港新聞自由已死」,「無國界記者」更把香港新聞自由排名由去年的全球86大幅下調至148。然而,香港新聞是否已死?

「無國界記者」於本年4月29日公布獲台灣捐款約400萬港元支持其在烏克蘭的的活動。2017年「無國界記者」在台灣設立辦事處,是該組織全球七個辦事處中唯一在亞洲的辦事處。2017年後,台灣在該組織的新聞自由度排名穩步上揚至今年的全球38,較澳洲還高。「無國界記者」鼓吹透明度,但作為國際非牟利組織,竟然連經常性營運的捐款來源也從不透露。台灣單單為了支持該組織在烏克蘭的項目活動,便可以捐出400萬元,台灣對該組織每年經常性捐款當然絕不會少。這樣的一個組織進行所謂新聞自由排名,當然不會公布其排名的方法和準則,而其排名的可信度,讀者只能自行判斷。

美國傳媒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培養新聞系學生的最佳反面教材。美國調動傳媒炮製「 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的假新聞誤導全世界,其中最落力的媒體是《紐約時報》。美國入侵伊拉克一年後,該報於2004年5月26日以編輯部名義刊登聲明,承認在報道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時「並無做到應有的嚴謹」。50多萬伊拉克人家破人亡,就換來這1153字的道歉。

米勒(Judith Miller)對伊拉克的報道極具爭議。(Getty Images)

《紐約時報》記者之中為推動美國入侵伊拉克而造假新聞最落力的,是女記者米勒(Judith Miller)。該報編輯Byron Calame於2005年10月23日發表評論說:「米勒於2002至2003年一連串報道指稱薩達姆擁有大殺傷力武器。其後她很多報道被發現不準確……她難以回到本報繼續當記者。」兩周後米勒被炒。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米勒這些「不準確的報道」卻正正讓她於2002年贏得普立茲新聞獎。

美國新聞界刻意誤導全世界而導致戰爭的個案,豈止米勒。另一位普立茲新聞獎得主白修德(Theodore White)曾下結論:「沒有《時代周刊》創辦人盧斯在該雜誌的新聞誤導,不會有韓戰,亦不會有越戰。世界歷史亦會不同。」歷史會如何不同,無人知道,但百分之百肯定的,是數百萬在戰爭中死傷的軍人和平民,和他們數千萬父母妻兒子女的家族史,不會這樣血淚斑斑。

去年3月,世界級公共健康權威達扎克(Peter Daszak)公開炮轟《紐約時報》「無恥」。他是世衞組織派往武漢進行新冠病毒溯源工作的國際專家小組成員之一。他對《紐時》如此憤怒,是因為這份國際「權威」報紙為了蓄意描黑中國,公然歪曲他的言論。

但美國新聞界的荒唐事豈止是刻意扭曲。2003年4月2日,世界多家電視台播出美軍特種部隊在黑夜槍火閃耀中攻入伊拉克醫院,救出被伊軍俘虜和性侵的年輕女兵Jessica Lynch。一個多月後英國《衛報》於2003年5月15日一篇報道「The truth about Jessica」引述目擊者回憶:「場面好像荷里活電影。美軍在叫『Go, go, go』,混雜着槍聲和爆炸聲。他們好像電影裏的史泰龍或成龍,有人在叫,有人在跳,大門被踢破……」荒誕的是,這條像荷里活電影「蘭保」式的戰地新聞片確實是由美國國防部用荷里活拍電影手法炮製出來的偽新聞,然後當作戰地新聞發放,欺騙世界。《衛報》2007年4月24日報道:「『少女蘭保』譴責美國宣傳」("Little girl Rambo" decries US propaganda)。文中引述她說:「他們把我包裝為『少女蘭保』……我不明白他們為何要說謊。」

荒唐的謊話十九年前已被拆穿,但今年4月2日, 香港無綫電視電視六點半新聞完畢後播放的當年今日,竟然重播當年「美軍救出被伊拉克俘虜的女兵」。 無綫電視竟然不知道這幕荷里活式的戰地新聞,已經是被證實為美軍廣告片。 這足以證明假消息如何輕易誤導,且一經誤導,更改無效。「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傳播假新聞,就是扭曲歷史,禍延後代。

美國新聞界的橫行霸道為所欲為,是本港大學新聞系教導學生「傳媒素養」的絕佳反面教材。中國新聞界因為國家發展所需,會有隱惡揚善,但絕不會像將美國新聞霸權這樣埋沒良心滿手血腥。在培育我們新聞系學時,西方新聞學之長固然要取,但大量中國新聞學的智慧,亦必須包含在課程之內。言論自由和輿論監督,我們古有明訓:「 盛世之朝,唯恐民之不議,未聞以議為罪也。」

為民發聲監督權貴,是大時代對本港新聞界的呼召。(洪嘉徽攝)

「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這句經典,在西方世界是出自《華盛頓郵報》社長 Philip Graham於1963年的一次演講,後被廣泛引用。但中國歷史學家和新聞學者胡靜道早於1930年代已經提出:「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在它尚未成為新聞的時候,就是情報。」另有學者黃天鵬提出:史之所記,不嫌其舊,而新聞唯求其新,此材料取捨之別也;史記事結論於末,新聞記事結綱於端,此體裁之別也;史作窮年以成, 而新聞記事一揮而就,此著述時間之殊也;史乃史家之專業,新聞則具營業性,此性質上之差也。

中國五千年文化沉澱所得的新聞學智慧,比比皆是。香港新聞界得天獨厚,獨享一國兩制之優勢,善用言論自由,在香港踏上新征程、融入國家發展的大時代,行使輿論監督,為民發聲監督權貴,是大時代對本港新聞界的呼召。

楊志剛
香港浸會大學前協理副校長, 現任職智庫。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