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如何改革混亂的香港教學語言模式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之後引進普通話做教學語言,於是出現了廣東話、英文、普通話三種語言共同存在,但香港教育着重的並不是語言背後的思想,而只是以語言作為一種溝通工具。語言的核心在於思想,香港出現年輕人思想複雜、頭腦簡單的現象,正正是教學語言出了問題。那麼如何理順?如何改革?

我們首先要回顧七十年代香港的教學語言。為什麼是七十年代?因為香港最強的中英雙語一代,都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教育體制下形成的。那個時候香港主要靠宗教團體辦學,尤其是天主教、基督教所經營的學校都標榜為英文學校,因為那個年代學英文才能夠有更大的發展的空間。其實,那個年代雖然用英語課本,但很多學校都是用廣東話教學。說到底,香港雖然是一個廣東話主導的社會,但有一個時期也出現了中英夾雜的情況。這種夾雜本身並無不妥,也是香港語言特色,可惜的是這種富香港特色的中英夾雜語言系統被壓抑,並沒有進一步得以發揮。

新加坡教育政策尊崇英語,無論是國際學校還是普通學校,都是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所以他們可以比較簡單地處理好教學語言之後,專注集中在教學身上。香港並不是這樣,香港教學語言政策混亂,學校花很多時間處理語言問題,教學所花的時間也就變少。例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裏面很多課程都要求用英語教學,但是師資和學生卻可能連基本的英語水平也沒有,如何能夠用英語學習呢?所以教學語言應該要誠實,香港首先應該理順︰究竟是不是英語主導?還是以普通話中文主導?必然要有一個抉擇。

香港作為國際社會,以英語為本並沒有錯,保持以英語為核心,配合普通話和廣東話為教學語言,也並無不妥。香港人要用好英文,就應該把英文教好。如果連英文也學不好,又如何能夠成為教育語言?那麼如何改善和提升英文?必須由幼兒教育開始,培養小朋友對英文和中文有基本的了解。教學語言應該是以廣東話為主,普教中應該是在中學開始推行,不應該是小學推行。

所以改革有幾方面.幼兒教育可以先由母語廣東話和英文開始,讓學生接觸中文和英文兩種不同語言體系。之後小學應該以廣東話為本,小一至小六教好中文。中文應該教什麼?舉例,應該找何文匯博士編寫的廣東話正音小學教材課本,用廣東話唸唐詩宋詞。小學應該學習基本詩詞,背誦一些最基本的中國經典,以《論語》、《三字經》等作為基礎。小學中文首要學好發音,其次是寫字,培養寫字的習慣。總而言之,要了解中文文字結構的基礎,打好唐詩宋詞這些基本文學根柢

有人問唐詩宋詞會否很艱深?當然不會。像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種深入淺出的唐詩經典,在《唐詩三百首》裏面可以選出來,學生若每年背誦十首唐詩,六年的小學教育便會懂六十首。

文言文經典放在中學開始學習,並開始系統地教育學生認識中文的表達形式及閱讀民國時期的作品,例如,魯迅的著作應該是所有中學生必讀,那是很好的現代漢語。

語言教育應該着重以目標為本,而廣東話本身是學習中文的最好媒介,因為廣東話是古語,打好廣東話基礎,便會對中文有一個最基本認識。普通話可以在中學才開始學,因為學普通話並不困難。普通話有趣的地方是︰它可以有不同的發音風格,可以結合地方方言,台灣、北京與上海的普通話都有自身的特色。靈活多變是普通話成為全國性語言的原因。

學習普通話可以由國語流行曲開始,七十年代我們年輕的時候,沒有人教我們普通話,我們都是聽鄧麗君的歌去學習國語。

我覺得學語言除了活學活用,也應該有創意地去學習。歸根究柢,香港現在的雙語教育語,中文方面應該好好用廣東話為基礎,在廣東話之上才開始學習普通話;應該先背好唐詩宋詞,學好書法、打好對中國文字認識的基礎,再在這個基礎上面吸收文言文及民國時期的當代漢語經典,建立對中文較全面和完整的觀念。有了這個觀念,學生便可以利用中文作不同的創作和閱讀。

香港人保持着一個雙語文化,雙語不單止是中英雙語,普通話廣東話也是一個語言翻譯的過程。而透過語言的翻譯,會帶來創新和創意。因此,語文學習是培訓創意思維、培養思想深度的基本功。

中文是象形文字、是圖像化文字,香港要利用中文圖像化的優勢學習中文,刺激小朋友的圖像化思維。這種思維方式,對比於西方字母語言是很不一樣的。香港要好好發揚過去百多年建立的有特色學習中文的方法。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