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中東行 向政治現實低頭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上周五(7月15日),拜登以首位從以色列直飛沙特的美國總統的身份到達吉達市(Jeddah),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擊拳微笑相迎。這一幕成為其此次中東行的代表性畫面,獲沙特官方媒體大肆宣傳,有當地媒體以「全天候朋友」去形容美沙關係,不過沙特網上輿論似乎就認為這是拜登尋求「原諒」之舉。

在兩人會面之後,拜登聲言沙特方面也體察到石油供應的緊急性,指未來數周就會看到行動——剛好,有俄羅斯參與的OPEC+即將在8月3日開會。但沙特外交部長朱拜爾(Adel al-Jubeir)隨後就馬上反駁,指雙方沒有達成石油協議,稱沙特只會按市場情況而非政治去作供給決定。很明顯,拜登「求油」並沒有得到即時的成果。

在與拜登會面期間,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展露「勝利者」般的笑容。(美聯社)

由於國內民主黨政客與自由派媒體對於拜登放棄「價值觀外交」罵聲遍野,他在會面之後也不得不強調兩人一見面,他就提出了卡舒吉事件的問題,稱穆罕默德依然拒絕承認責任,但他點明他認為責任在穆罕默德。朱拜爾隨後公開反駁,稱他自己沒有聽到拜登說穆罕默德有責任,更以美軍在伊拉克虐待囚犯的往績,和美國情報部門對伊拉克擁有大殺傷力武器的誤判,指摘美方沒有資格對沙特說教。

如果只從這一次訪問沙特的結果來看,拜登向政治現實低頭並沒有換到即時的現實回報,甚至為此付出了高昂的政治代價,一是國內的自由派批判,二是美國總統「負荊請罪」卻遭奚落的外交醜態。

不過,如果以一個更長遠、更廣闊的角度來看,這次拜登中東行其實象徵着美國政府的一種戰略性轉向。

拜登先訪以色列、後訪沙特。圖為7月14日,以色列總統赫爾佐克(Isaac Herzog)與拜登合照。(美聯社)

美國回來了?

俄烏戰爭爆發後,一眾阿拉伯國家未有站隊美國,在壓止油價升勢之上更毫不予美國方便,拜登似乎才開始理解到中東的全球地緣政治重要性。因此,在這一次訪問中,拜登就為美國在中東的角色染上全球政治的色彩,「我們不會離開,留下空間讓中國、俄羅斯或伊朗去填補」,強調美國的領導地位。他也提出了五點中東框架,當中包括美國保衛區內關鍵航道的承諾,以至區域安全、政經關係等等。

這次行程並不單以沙特增產石油為念,而是企圖對在整個中東地區政治轉向作一種宣示......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6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7月18日)《拜登中東行 向政治現實低頭》。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