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熱夜難入眠 政府需解社會不公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烈日難捱,熱夜何嘗不辛苦?天文台表示截至上周三(7月27日),這個7月已錄得自1884年起單月最多熱夜的月份,一共22晚。每年熱夜日數反覆上升,對社會的禍害逐漸呈現,近年有研究指出連續熱夜的死亡風險較酷熱日更高。而且,熱夜不是市區獨有,新市鎮也難倖免。熱夜不只反映環境問題,更是惡化貧窮和房屋問題,暴露過往城市規劃的缺失。

熱夜是指在天文台錄得最低氣溫最少攝氏28度的夜晚。截至1950年代,每年熱夜日子達十天的還是少數,到了2010年增至全年24晚,並預測到2020年全年達55晚。結果到2021年,實際數字是61晚,即一年當中有兩個月是熱夜。

熱夜增加死亡風險

在一般人的理解裏,酷熱天氣容易令人出現突如其來的中暑或者熱衰竭,但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和香港大學的研究團隊的研究指出,熱夜與總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相關。2006至2015年,熱夜較非熱夜的死亡風險高2.43%。當熱夜連續五天,死亡風險較非熱夜更增加6.66%,較連續五天日間酷熱的3.99%死亡風險增幅還要高。當中,女性和長者更容易受連續熱夜影響。論文解釋,熱夜增加會減弱身體恢復和休息效果,而女性的體形和機能較難排汗,長者則因為較少開冷氣和多留室內,受熱夜的影響較大。

除了性別和年齡因素,熱夜對階層的影響也是明顯的。對中上階層來說,開冷氣可以降低室內溫度,但對基層市民來說,用每一度電也要反覆思量。熱夜加劇香港貧窮和匱乏。

熱夜加劇貧窮

熱夜令基層生活更艱難,居住在市區各類不適切單位的一群就更艱難。近日傳媒訪問劏房街坊,他們應對酷熱天氣各施各法,有些逗留商場等公共場所,有些長者乘二元空調巴士過時間,有些要在臨時避暑中心過夜。他們房間要麼沒有冷氣,要麼有冷氣也少有啟動,因為電費對他們來說太貴。

不適切住房林立的地區大多位於市區,例如深水埗和油尖旺。石屎樓宇的特性是日間吸熱晚間散熱,但市區樓宇密集本已不利散熱,加上劏房單位小,電視、爐具和雪櫃等電器發出的熱力容易積存在單位。再者,部分單位窗戶不通風或者對着天井,有窗戶也只好常關,於是熱空氣就留在室內。當環境不利通風,使用風扇替代的效用也大打折扣。

天時暑熱,林超英多年來堅持不開冷氣。(羅君豪攝)

規劃問題 規劃解決

令人擔憂的是,香港的熱夜狀況有蔓延之勢。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分析了2011至2015年的夏天日間和晚間分區溫度變化,荃灣、元朗、天水圍和將軍澳的熱夜時間也比得上市區。該等地區多高樓,加上街道較窄,綠化空間較少,同樣令熱力積聚。

上述結果有助我們排解近日圍繞網民與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的論爭。林超英堅持多年不開冷氣,以風扇、洗澡、窗簾和蚊帳等代替,亦曾提議劏房戶容易製造對流風的風扇安裝方法,惹來網民冷嘲熱諷。我們要承認舊樓和不適切住房環境惡劣,可能連最起碼的通風也做不到,再者,早年城市規劃忽視熱夜因素,忽視建築材料和布局的影響,這不是個別住戶造成,更大責任在於政府和規劃者。我們樂見個人響應減廢環保,但從改革規劃着手抑制熱島效應,再附以個人習慣改變,才是治本之道。市區重建、新區發展就是契機。

常言社會問題有如溫水煮蛙,禍害一直累積,只是未在一時三刻湧現,酷熱天氣就是一例。這是因為大部分人以啟動冷氣應對當下的熱日熱夜,但大家也明白,冷氣機排出大量熱氣,進一步刺激鄰近住戶商戶使用冷氣,進一步推高氣溫和加劇氣候變化。更重要的是,社會上總有一群低下階層難以負擔冷氣電費,他們是長期熬熱的受害者,說得誇張一點就是容易被無形殺手奪命。

為何實踐低用電生活的人反而被懲罰?想到這一點,相信大家也深感社會不公平的荒謬,政府的責任就是要制止荒謬。緩解熱夜的社會改革,說到低就是促進社會公平的改革。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8月1日)《熱夜反映社會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