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區塊鏈熱潮而起 Web3.0在革誰的命?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繼非同質化代幣(NFT)、元宇宙(metaverse)後,第三代互聯網(Web 3.0)近期成為最新的未來科技概念。這個主要由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圈人鼓吹的變革,與昔日的Web 1.0時代、我們現在身處的Web 2.0、甚至十多年前已有人提過的Web 3.0預言,有什麼分別?Web 3.0可以如何實現?這些推手希望帶來什麼改變?Web 3.0可否真的帶來一個更好的世界?

據著名風投Andreesen Horowitz(a16z)合夥人Chris Dixon的說法,Web1.0大約是1995至2005年的互聯網,以分散式、由社群管治的開放協議為特色。有點資歷的網民應該記得,在這時期的互聯網很常看到以HTML語言寫成的靜態網頁,沒有什麼互動,網頁也不常更新;網民常用電郵聯絡,或寫些簡單的網誌。

從2005年至今,a16z界定為Web 2.0互聯網。網民不再是Web 1.0那樣被動接收資訊,尤其是在智能手機普及後,平台上用戶生成內容(UGC)興起,例如YouTube影片或Facebook帖文等,推動了社交媒體發展;同時,互聯網的主要活動都逐漸由少數科技巨頭如谷歌(Google)、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Facebook等主宰。

下一個互聯網世代,自然是Web 3.0。

隨着智能合約、NFT、DeFi等區塊鏈應用湧現,加密貨幣圈認為,下一代互聯網Web 3.0將建基於區塊鏈。圖為去年高價賣出的NFT畫作《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路透社)

從1.0到3.0

研究加密貨幣和大數據的美國紐約大學藝術學院兼職講師Mat Dryhurst 承認,要試圖解釋Web 3.0是什麼並不容易,因為它的定義寬鬆,但他也說:「互聯網每一個新發明起初都是令人困惑的。」事實上,自2000年代中期起,已有不少人開始想像和預言Web 2.0之後的模樣,當年在談論的概念是有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能(AI)、物聯網(IoT)等。重要的是,這些想像都不是最近這一波Web 3.0所鼓吹的——也就是一種建基於區塊鏈、以加密貨幣運作的下一代互聯網。

a16z至少已設立3個、共31億美元專門投資到加密貨幣及Web 3.0(也稱為Web3)的基金。它把Web 3.0定義為「一組科技,涵蓋數碼資產、去中心化金融(DeFi)、區塊鏈、代幣和分散式自治組織(DAO)。」區塊鏈以太坊(Ethereum)定義:「Web3指的是在區塊鏈上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dapps)。 這些應用允許任何人参與而不會出賣用戶個人數據。」

從這波Web3.0的概念內容及支持者背景看來,幾乎可以肯定這個話題是乘着近年區塊鏈加密貨幣技術興起,加上過去一年NFT的商機而來。同時,這種突然的趨之若鶩也不完全流於加密貨幣社群內紙上談兵。目前dapps已有不少去中心化金融(DeFi)、遊戲化金融(GameFi)等應用項目;這股新潮也開始受到大型科技公司注意,上月初社交媒體Twitter宣布,將成立一支團隊專責研究dapps應用;IBM Research的金融科學研究主管Nitin Gaur 形容DAO和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是「演化的一步」,可以消除商業交易中的不透明性和欺詐行為;a16z在10月也派員與與美國國會山莊及白宮中人會面,向他們宣揚Web 3.0的優點和提出監管可能。

最近一些具噱頭的項目更為Web 3.0熱話添柴加薪。上月有加密貨幣愛好者在以太坊上組織了ConstitutionDAO。所謂DAO,可以像任何公司、慈善機構或特別興趣群一樣運作,可以有投資者、管理人、規則、資產和共同目標,但是透過區塊鏈和代幣運行。ConstitutionDAO的目的是以加密貨幣集資,在上月中蘇富比拍賣行競投其中一份《美國憲法》初版印刷本。約一星期內,它從逾17,000名投資者集得約4,700萬美元。若競標成功,投資者可憑其資金兌換的「治理代幣」$PEOPLE,投票決定如何安置那憲法,例如如何儲存和在哪裏展示。

雖然最終競標失敗,但ConstitionDAO形容他們「仍創造了歷史」:「我們已經教育了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從博物館館長和藝術總監到我們的祖母,他們問我們以太幣是什麼、問有關Web3的可能性。」

上月中,ConstitutionDAO試圖在蘇富比競投《美國憲法》初版印刷本,雖然失敗,卻引起了DAO和Web 3.0話題。(路透社)

對2.0的反動

如果你相信這些支持者的說法,Web 3.0就是對於Web 2.0下種種科技巨頭壟斷問題的反動。Web 3.0的賣點在於去中心化,用戶不再需要透過Google、Apple或Facebook之類的中介服務來取用互聯網;不需要「許可」,不再有什麼權威組織作為把關者來規定誰可以使用什麼服務;也不需要「信任」,亦即兩方以上的虛擬交易不再需要中介來促進。Web 3.0推手認為,這理論上能夠更好地保護隱私,因為正是由這些集權和中介機構在收集我們大部份的數據。

此外,a16z的Dixon認為,Web 2.0模式只會帶來發展和創新的瓶頸。他解釋,起初,中心化平台竭力招募用戶及第三方輔助如創作者、開發者和企業,藉此加強網絡效應。惟隨着平台發展,它們與網絡參與者的關係會從正和變成零和,亦即它要繼續增長,就要從用戶榨取數據,以及與本來是合作關係的夥伴競爭。歷史上的例子有微軟(Microsoft)與已倒閉的瀏覽器開發商Netscape、Google與黃頁網站Yelp、Facebook與社交平台遊戲開發商Zynga、Apple與遊戲開發商Epic Games等。Dixon說,這種從合作到競爭的關係轉變,久而久之會令優秀的創業家、開發者和投資者發現不應該再在中心化平台上建立服務,因而扼殺創新。

所以,a16z全球政策主管Tomicah Tillemann曾向財經媒體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表示:「Web3是對於一個坦白說已經爛透了的數碼現況的另一個選項……它是對Web2所產生種種挑戰的回應。」Dixon聲稱Web 3.0將可兼具前一、兩代互聯網的好處:「它將Web1的去中心化、社區管理的精神,與 Web2的先進、現代功能結合。」

也因此,Web 3.0的支持者對於元宇宙(metaverse)的想像也與科技巨頭有所出入。Facebook在改名Meta變成元宇宙(metaverse)公司之時,其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強調那是一種透過虛擬(VR)或擴增實境(AR)來實現沉浸式體驗的互聯網,而且不能單靠Facebook獨自建成。但對於加密貨幣社群,或許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元宇宙不應該再有Facebook之類的中介巨頭存在。

Web 3.0支持者希望,能解決Web 2.0由科技巨頭壟斷互聯網服務的種種問題。圖為美國四大科技巨頭去年齊集科技聽證會,接受反壟斷質詢。(路透社)

3.0的現有不足

即使不執着或糾纏於Web 3.0確實是什麼,推手也承認要實現仍然需要克服一些困難。一、技術方面:以太坊在官網指出,現時Web 3.0有幾個問題要解決:可擴展性,依賴「礦工」處理和傳播的去中心化系統令交易速度較慢;二、使用者體驗(UX):Web 3.0各種應用在使用上相比Web 2.0涉及額外步驟、軟件和教育,或影響普及步伐;三、可存取性:現有的瀏覽器欠缺整合,令多數用戶難以取用Web 3.0;四、成本:由於昂貴,大多數成功的dapps都只是把非常少部份的源碼放到區塊鏈上。

目前dapps項目良莠不齊,整體顯然仍未夠成熟。例如GameFi的遊戲可玩性差;DeFi項目中捲錢跑路騙局(rug pull),或程式有漏洞讓黑客盜款的案例仍時有出現;至於ConstitutionDAO的實驗,除了能展示了可以快速集資之外,似乎也不是一次正面的DAO「教育」。由於在官方聲稱急忙成立,這DAO其實由一個中心化的團隊所操控。結果在競標失敗後,這DAO的存廢或走向,不能真正由成員用代幣來決定;核心團隊多次改變計劃,也令$PEOPLE幣值波動,部份只為了炒幣圖利而參與的成員擔心是否騙局;雖然可以退款,但目前以太坊手續費(gas fee)高昂,而成員的平均投資僅約200美元,換言之,退款幾乎等於血本無歸。即使不是每個區塊鏈項目都如此,但種種問題顯然會令Web 2.0網民卻步。對此,a16z另一合夥人Katie Haun在《紐約時報》播客《The Ezra Klein Show》中強調,不應該以加密貨幣現時的發展狀態,來評判它最終的創新程度。

再者,Web 3.0的「自由」也有其風險。以以太坊為例,Web 3.0中,網上言論和帳號不會再被社交媒體審查,支付也沒有人可以阻止。紐約大學的講師Dayhurst形容,無限制的自由是「與魔鬼的交易」:「再沒有任何東西阻礙大家建立想要的社群,固然會令人興奮,但同樣的理由也會無法阻止某人建立一些可怕的東西。」過往,已有去中心化的社交網絡證明了對白人至上主義者及其他極右翼團體尤其吸引。惟區塊鏈數據存儲項目Arweave的創辦人Sam Williams相信,大多數Web 3.0社群能夠判斷何謂恰當言論;而且整體上總比由社交媒體主導更好:「如果維持現有模式,將會愈來愈深陷於由少數人掌權的少數公司,主宰我們在網絡世界的體驗……科技巨頭的問題會更嚴重。」

不過,各國政府是否樂見一種完全去中心化的Web 3.0出現,並不好說。即使是加密貨幣,有些國家也已經採取嚴格監管,例如中國央行已經宣布了所有加密貨幣交易為非法,礦工在國家整治下已紛紛出走;印度上月底也計劃立法禁止國民持有或交易加密貨幣;美國拜登政府正計劃就穩定幣施以銀行一般的監管,以及要求加密貨幣交易中介報稅。當國家干預已可以預期,Web 3.0可否誕生、或者會否以推手所期望的形態出現,是一大疑問。

建基於區塊鏈的Web 3.0是NFT和元宇宙後的另一投資話題,還是Web 2.0問題的真正出路,仍有待更多觀察和討論。圖為Meta的元宇宙示範片段。(Meta)

3.0的真正意義?

最後,也有人質疑這種Web 3.0是否如此理想。美國康奈爾大學數碼及資訊法律教授James Grimmelmann向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表示有所保留:「Web 3.0只是霧件(vaporware,泛指未開發完成已大幅宣傳而最終不一定能面世的軟硬件或服務)。他們承諾這種未來互聯網可以解決目前互聯網大家不喜歡的所有問題,即使這願景有其矛盾之處也好。」

他解釋和質疑,如果以數據私隱為由支持這種Web 3.0,區塊鏈也不見得是好的解決方法,因為只會將更多數據公開:「這根本不合理。這個願景說互聯網的問題在於太多中心化的中介;比起現時使用很多不同的應用程式和網站,我們卻要全部放到同一處,也就是區塊鏈上。」雖然他承認區塊鏈有其用途,但他只預期:「區塊鏈可能是建造下一個互聯網的眾多工具之一,但不代表互聯網要圍繞它來建造。」

新肺冠肺炎疫情期間,不少透過投資加密貨幣致富的人,正在四處尋找下一個投資熱點。Grimmelmann認為,仍然流於理論的Web 3.0就是這些人現時想要的:「有很多人有錢想投資,他們需要有某種未來願景來把資金投入。」

目前,很難一口咬定Web 3.0不過是另一個投資熱話炒作甚至騙局;出現關於Web3的討論本身,更多及更重要的意義,似乎在於再一次強調了現有Web 2.0的種種問題。不論你相不相信這些推手所主張的Web 3.0是否解決問題的必要出路,還是你對下一代的互聯網有另一種定義和想像,較為肯定的是,Web 2.0的問題必然是下一個互聯網時代需要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