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轉軚推新政 維修權運動勝仗?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電子產品維修權(electronics right to repair)運動近日出現轉折。蘋果(Apple)長久以來極度限制消費者要到其官方認可店舖維修手機、電腦,本月中卻轉軚推出新政策,讓消費者較容易自行維修其電子產品。在另一科技巨頭Microsoft上月也有類似讓步下,蘋果為什麼會改變態度?是次轉軚對於維修權運動又將會有何影響?

蘋果本月17日公布「自助維修計劃」(Self Service Repair),用家可查閱蘋果的維修手冊,再經官方網上商店訂購原廠零件及工具,自行維修產品。計劃預計明年初先在美國展開,同年陸續擴展至其他國家。首階段將適用於手機iPhone 12和13,再推展至裝有M1晶片的Mac電腦。其中,服務將先集中於最常維修的產品模組如iPhone顯示器、電池和相機,明年稍後再擴展至其他零件。蘋果將於明年才公布收費,它聲稱計劃以其售予獨立維修店的同樣價錢售賣零件;若在維修後把舊零件交由蘋果回收,顧客可換取未來購物優惠。

蘋果月中公布「自助維修計劃」,助用戶自行維修產品,是公司在維修權議題上的重大態度轉變。(Apple圖片)

一方轉軚三方勝利

對此,提倡維修權的非牟利機構美國公共利益研究組織(PIRG)總監Nathan Proctor樂見:「這是維修店的勝利、消費者的勝利、也是地球的勝利。」

這是因為蘋果此舉改變了它一直以來在維修權的態度。包括蘋果的電子和機械產品生產商,長年保護他們在產品維修的壟斷地位。一方面,這些公司並不輕易向外提供維修所需的資訊、工具或零件。一般消費者或非廠方認可的維修商若要維修的話,以專門維修MacBook的獨立維修店店主Louis Rossmann為例,很多時要靠網上社群看看有沒有人「分享」設計或電路示意圖之類的文件,零件就可能要從同款的舊產品中拆取,有時甚至要「從黑市購買」,「變成像買可卡因」。

有時這些生產商還在產品設計中設下維修門檻。例如本月初電子產品維修社群iFixit發現,iPhone 13 Pro Max在換上同款熒幕後,Face ID功能會無法正常運作。原因是蘋果在當中加入了一組晶片用來配對手機和熒幕,維修後需要特定軟件重新把新的熒幕與手機的序列號配對。此事遭到維修權支持者批評,曝光後蘋果承諾會就此提供軟件更新修正。

另一方面,自2012年美國麻省投票通過法例,要求車廠向經銷商和獨立維修店分享汽車維修資訊後,有些消費者開始呼籲,這種維修權也應該擴展至電子產品、醫療器材、農產設備等;當不同地方試圖立法保障維修權時,蘋果、Microsoft或代表科技公司的遊說組織均極力阻撓。美國已有27個州政府試圖就電子產品維修權立法,幾乎都是因此失敗。

電子產品業者一直堅決掌握維修權,主要有幾個理據。他們強調若非官方維修,在維修期間或者維修後的產品可能會構成安全問題;同時,非官方維修的私隱外洩或被黑客入侵風險更大;而且,開放維修權可能會有損他們的知識產權。

有些電子生產商在設計時已設下維修限制。例如iFixit發現,自行更換iPhone 13 Pro Max屏幕後Face ID功能故障。(iFixit)

「預謀報廢」的代價

然而,主張開放維修權的人批評,這種做法令消費者要負擔更昂貴的維修費,或等待更長維修時間。其中常見的是,廠商可任意把維修費定於一個價錢,令消費者覺得購買全新的產品更為划算。何況,官方維修服務也不見得特別安全,有蘋果認可維修店技工把客戶送修的手機內「極度私人的內容」發表上網,最終本年6月蘋果要賠款數百萬美元與事主和解。

廠商這種「有預謀報廢」(planned obsolescence)的策略,既是消費者權益問題,也以環保為代價。據The Global E-waste去年發表統計報告,2019年全球丟棄536萬噸電子廢物,比五年前上升21%,其中少於20%電子廢物有被回收。調查機構YouGov在10月初的調查發現,在人均產生電子廢物第二多的英國,有大約四分之一受訪者表示,沒有嘗試維修就丟棄他們對上一台電子設備;有三成表示會在無法自行或者交予專業人員維修,或當專人維修費太貴時,選擇丟棄電子設備。

即使蘋果的共同創辦人Steve Wozniak也主張開放維修權,畢竟第一台蘋果電腦也是他利用其他電器和電子零件改裝而成:「如果我不是成長於一個非常開放的科技世界,就不會有蘋果。該是時候承認維修權了。企業打壓維修權只因為這賦予他們控制一切的權力。」他也認為,開放維修權讓人動手維修自己的電器可有利科技教育,讓人從中感受到「鼓舞和樂趣」,並且激勵創意,因為他「也是這樣長大」。

維修權封閉除了損害消費者權益和環境之外,疫期期間也影響了醫療和遙距工作學習。圖為一名在巴西的通用電氣(GE)員工在維修呼吸機。(Getty Images)

維修權已不能無視

封閉維修權的弊病,似乎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加廣泛和顯著。PIRG說,疫情期間不少醫院技術人員都因缺乏權限而無法快速維修深切治療部的呼吸機,因此一些醫療設備生產商如通用電氣(GE)開始免費提供相關維修軟硬件。此外,遙距上班和學習成為新常態,再次突顯全球各國貧富懸殊和數碼鴻溝。非牟利組織Free Geek的經理Amber Schmidt說,維修權限制使他們較難翻新舊電子設備以派發給有需要的人。

維修權支持者希望,廠方在電器維修上對消費者和獨立維修商應該更加開放和友善,延長電器使用周期和節省金錢。儘管生產商阻撓,這些訴求已經愈來愈得到各國政府注視。美國總統拜登本年7月向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下達行政命令,「透過限制生產商阻止用戶自行或第三方維修產品,令維修自己的產品更容易和便宜」。草擬行政命令的美國總統科技及競爭政策特別助理吳修銘坦言:「我們要求的事情不是那麼不可能,是一些容易做到的事……這觸及到更深層的自主和控制問題。」他更說維修權是一個好例子,反映了工人、消費者、小企業與大企業之間的權力嚴重不平衡。

其他國家已在某些電子產品中強調維修權。歐盟本年3月立法,要求銷售雪櫃、洗衣機、風筒、電視等消費電器的公司,需要確保它們有長達十年維修期。英國本年7月也通過類似立法,要求家庭電器需要設計成更容易維修,延長產品壽命至十年。

蘋果以外,另一科技巨頭Microsoft上月也在維修權上讓步。非牟利組織As You Sow在6月提交一份股東決議,要求微軟評估把裝置變得更容易維修時的「環境和社會利益」。雙方在上月達成協議,Microsoft同意由第三方機構研究,如何令用家更容易取得維修所需零件及資訊,並會在明年內就此研究結果改動維修政策。

隨着蘋果和Microsoft在維修權上讓步,或許更多公司將會跟隨,惟更嚴格的法例監管可能更重要。圖為蘋果專門店內陳列的iPhone手機。(Getty Images)

「勝仗」後的下一步

當全球市值數一數二的科技龍頭蘋果和Microsoft也開始在產品維修上訂立新的標準,或許可以預期其他科技生產商也會跟隨。在蘋果公布新維修政策後,iFixit行政總裁Kyle Wiens讚賞,這「標誌了邁向保障維修權的重要進展」。

風險投資公司Loup Ventures的科技分析師及管理合夥人Gene Munster質疑,蘋果新政對一般用戶並無太大影響:「大多數人都不想自行修理手機。這項政策主要只是做做樣子,為了安撫部份用家。」但是對於維修權支持者,真正重要和更根本的是,不應該任由電子廠商主宰產品維修,亦即是維修權本身就是值得追求和享有的權利。

因此,至少蘋果是次舉動其實遠遠不是他們所追求。其實蘋果並沒有鼓勵用戶自行維修,而是強調自助維修「適用於具備電子裝置維修知識和經驗的技術人員」;對於「大部份顧客」而言,依舊交予官方維修才是「最安全可靠」。

而且,維修零件仍然需要向蘋果購買。iFixit的可持續發展總監Elizabeth Chamberlain批評,蘋果的方案並非他們「追求的開源維修革命」:「當控制了零件市場,蘋果也可以決定電子設備何時要被淘汰。」Wiens補充,現時蘋果仍有不少電子產品都設計為難以或無法維修,他尤其批評AirPod耳機是「設計成用來丟棄的」。

至於兩大科技巨頭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改變立場,並無太多解釋。有維修權支持者如Wiens估計,這是公眾輿論和政府關注的結果。若這猜測屬實,這場維修權運動的下一個階段可能是各國將會訂立更嚴格的法例規管。畢竟,歐盟和英國現有的規例仍未夠完善。現行法例只適用於特定電器,仍未涵蓋手提電腦、手機和平板電腦。

YouGov的調查顯示,81%受訪英國人支持擴大維修權法例至這三種電子產品。現有法例也未足以阻止生產商以捆綁方式提供零件,例如某消費者可能只需要更換洗衣機滾筒一個小零件,最終可能仍要購買整個滾筒更換,無法降低維修費用。

當蘋果和Microsoft也開始讓步,PIRG的總監Proctor預期:「隨着愈來愈多生產商展示了讓人自行維修是合理和可行,立法者也再沒有其他藉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