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改名Meta部署元宇宙 範式轉移還是逃避醜聞?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上月底社交網絡巨擘Facebook正式改名Meta,以重新定位未來優先發展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在過去一年成為最具話題的未來科技及投資概念之一,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berg)近月來也多少透露對元宇宙的願景。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Meta如何實現這下一階段的互聯網?當各界質疑朱克伯格在身陷《華爾街日報》「Facebook文件」揭密醜聞之際改名只是轉移視線,進軍元宇宙會否令Meta陷入更大的信任與道德危機?

上月28日,朱克伯格在Facebook的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年度大會Facebook Connect中,宣布公司改名Meta:「從今以後我們將以元宇宙優先,而不再是Facebook優先。」

所謂元宇宙,取自美國科幻小說作家Neal Stephenson的1992年反烏托邦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的情節。元宇宙現時沒有確切而統一的定義,大致上是一種虛擬世界願景,透過沉浸式(immersive)體驗,讓人可在內工作、遊樂、社交、賺錢等,就如2003年推出的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或科幻電影《挑戰者一號》(Ready Player One)橋段。

上月底互聯網巨頭Facebook改名Meta,優先發展元宇宙(metaverse)。圖為Facebook位於加州的總部換上新的公司名稱及標誌。(Getty Images)

據朱克伯格介紹,現在這一代互聯網,我們只是望着電腦或手機螢幕,而元宇宙將可具有「存在感」,令人「置身於體驗之中」,在虛擬世界的互動更自然,體驗更深刻。Meta在Facebook Connect上展示了一些想像,例如以完全虛擬的化身(avatar)與他人聊天、玩遊戲、開會、社交;又或者是戴上AR眼鏡後的虛實結合體驗,身在遠方的朋友可以全息影象與你一起看演唱會和下棋,朱克格伯也可與本季奧運金牌得主Lee Kiefer上一堂劍擊課。

改名只為轉移視線?

Facebook改名Meta並不意外,畢竟有迹可尋。Faceebook早於2014年收購了VR設備商Oculus;自2016年起,朱克伯格已多次揚言VR和AR將會是手機之後下一個主要運算平台;本年7月,朱克伯格預告,在五至七年內大家將會視Facebook為元宇宙公司;到9月,Facebook任命了負責VR及AR研發的Facebook Reality Labs主管Andrew Bosworth為公司的技術總監;同月宣布投資5,000萬美元展開為期兩年的「負責任地建設『元宇宙』」項目。上月中,Facebook 再宣布,未來五年在歐盟招一萬個職位以建造其元宇宙。

改名消息一出,引起不少政客、學者及媒體反感。近年Facebook已多番陷於濫用用戶私隱、助長仇恨言論及假新聞散播等醜聞;最近《華爾街日報》得到Facebook前產品經理Frances Haugen提供公司內部文件報料後,再次揭發Facebook多番惡行,例如已知Instagram對青少年精神健康危害下試圖推出少年版Instagram、對政界及知名用戶言論審查有差別待遇等。批評者質疑,在這個時勢下Facebook未有積極回應其現存種種問題,改名Meta和吹噓一個未來虛擬宇宙願景,不過是試圖轉移視線,或淡化已經惡名昭彰的Facebook品牌。

身陷《華爾街日報》「Facebook文件」揭密事件醜聞之時,Facebook宣布改名Meta發展元宇宙,被質疑是試圖轉移視線。圖為告密者、前Facebook員工豪根(Frances Haugen)出席美國國會聽證。(路透社)

這是否Facebook改名Meta進軍元宇宙真正或最重要的原因?不見得是。一方面,Facebook的長期負面形象恐怕已經深入民心;美國政府也已經就Facebook、蘋果(Apple)、亞馬遜(Amazon)、Google等科技巨頭涉嫌壟斷行為,以及《華爾街日報》「Facebook文件」召開聽證,監管Facebook只是時日問題。改名Meta不見得可以轉移視線多久。

另一方面,在一些客觀條件上,Facebook現在發展元宇宙其實理所當然。首先,正如Bosworth承認,「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到達了手機、行動互聯網和社交網絡的自然飽和點。」近年手機在新功能和應用上的突破開始減緩,大眾更換手機的周期也開始拉長,發掘手機之後的下一個運算平台是什麼,相信是每個科技業者都在思考的題目。

其次,「老餅化」是Facebook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它承認用戶年齡中位數漸大,受到年輕人擁戴的TikTok是其重要威脅。上月底朱客伯格預告,Instagram未來的功能將更專注於服務年輕成年族群;他也認為元宇宙的體驗可以吸引未來的年輕用戶。

第三,Facebook顯然不滿其業務現時受限於其他平台「把關者」。蘋果在本年4月更改作業系統iOS私隱政策,依賴追蹤用戶數據投放廣告為生的互聯網業者,例如Snap和Facebook,收入因而有所減少。上月底朱克伯格又再次批評蘋果和Google作為行動應用程式生態把關者的角色,「扼殺創新,阻止大家建造新的事物,拖延整個互聯網經濟發展」。Facebook在VR和AR的部署,將可以令它在下一個運算平台中擺脫這些掣肘。

最後,其他科技趨勢正在促進元宇宙成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帶來生活數碼化轉型,封城下在家工作成為了新常態;《Roblox》、《Fortnite》等虛擬遊戲世界變成另類實際社交場所,人氣歌手在內舉行虛擬演唱會。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也開始得到重視,比特幣和以太幣價值屢創新高;基於智能合約和非同質化代幣(NFT)的數碼藝術品、服裝、土地等虛擬資產忽然變得有價有市,時尚品牌及各界名人紛紛進場。虛擬世界內的「生活」似乎不再遙不可及。這些新趨勢以及種種實際影響Facebook業務的因素,似乎更可能是它加緊建造元宇宙的原因。

在Facebook Connect年度開發者大會片段中,Meta行政總裁朱克伯格透過AR眼鏡,在元宇宙中與東京奧運女子個人花劍金牌得主Lee Kiefer上劍擊課。(Meta)

如何實現存在感

談完概念以後,接下來的問題是Meta的元宇宙具體上可以如何實現。一方面,Meta正試圖令VR更加普及,同時改良VR和AR裝置技術。在軟件上,Meta暫時認為遊戲和運動仍然是VR的主要應用,希望以此作為VR應用普及化的突破口。在Connect上,朱克伯格宣布大熱遊戲《Grand Theft Auto:San Andreas》已在研發用於VR眼罩Quest 2的版本;並透露在明年將會推出新的Quest 2配件,令用於運動健身時更方便使用。

在硬件上,朱克伯格透露Meta正在研發新一代的VR眼罩和AR眼鏡。Meta預計來年會發表名為Project Cambria的新VR眼罩,將定位為較高售價但配備最新功能,例如在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應用上配備全彩通透功能,配戴者可以看到眼罩外的現實空間;也會採用新鏡片組令眼罩較不笨重。

Meta預告,將會推出新的VR眼罩Project Cambria。(Meta)

較長遠的是另一項稱為Project Nazare的AR眼鏡研發計劃。Meta在9月推出了與時尚品牌Ray-Ban合作研發的智能眼鏡,有拍照、拍片、聽音樂、聽電話等功能,惟不具備AR功能。Nazare將是其真正AR眼鏡。朱克伯格解釋:「我們需要把全息投影顯示、投影器、電池、客製晶片、攝影機、收音咪、感應器等能夠繪製你周遭的世界,還要能放進五毫米厚的眼鏡內。要實現Nazare還有一段路。」

另一方面,如果元宇宙真的要做到朱克伯格所說具備存在感,Meta還需要更多更前沿和基礎的技術進展。Facebook Reality Labs首席科學家Michael Abrash指出:「大概需要十幾個重大科技突破才能實現元宇宙。每一個我們都在研究:顯示、聲音、輸入、觸覺、手部追蹤、眼部追蹤、混合實境、感應器、圖象、電腦視覺、虛擬化身、感知科學和人工智能。」

其中,Meta正試圖找出日後在元宇宙中的指令輸入以及與虛擬物件互動的方式。Abrash認為基於手腕的神經介面,將是日後AR眼鏡的重要輸入工具。 那是一種利用肌電圖(EMG)的手環裝置,在佩戴者想要執行某個動作時,能讀取從大腦傳到手部的神經訊號,在虛擬界面中執行動作。Abrash說該裝置可以透過一些基本手勢,來做到如點擊、捲動、選擇等輸入指令;未來技術進展後或可全速打字輸入,甚至開啟用於不同情況的個人化操控。在Connect上的初步研究成果示範中,佩戴者的手可以放在大腿上,透過細微手部動作輸入和傳送文字訊息。朱克伯格補充,未來這種輸入介面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解讀使用情境,為佩戴者提供智能化的動作選項。

Meta正研究一種手腕肌電圖裝置,作為元宇宙中的輸入指令以及與虛擬物件互動的方式。(Meta)

同時,觸感將可提供更像真的存在感。在本年3月的網誌中,Facebook Reality Labs已介紹了幾種設計中的手環,利用充氣、放氣、振動、擠壓等不同方式提供微妙的觸感反饋,正測試用家可否感受到虛擬物件的質感。本月初,Meta再發表了另一項有關觸感的研究成果。他們與卡内基梅隆大學合作研發了稱為ReSkin的「觸感感應皮膚」。ReSkin是大約2至3毫米厚的彈性體,內含磁性粒子,用於機械臂的手指上。當它接觸到某種表面時,它會變形從而改變磁場,AI可以將這磁通量改變轉換解讀成作用力大小,也就是觸感。

朱克伯格在網誌中說,這項研究有助在元宇宙中帶來更逼真的虛擬物件和物理互動。Meta研究經理Abhinav Gupta解釋,AI已經在電腦視覺和聲音方面有明顯進展,但觸感方面沒有;令AI更理解觸感,才可為未來元宇宙的人提供更像真的觸感反饋和體驗。Meta AI首席科學家Yann LeCun更預期,這種對真實物件觸感的理解,日後或有助AI智能助理在VR或AR環境中運作。

Meta與卡內基梅隆大學合作研發一種觸感感應皮膚ReSkin,希望有助AI理解物件觸感,長遠令元宇宙的體驗更加逼真。圖為裝有ReSkin的機械手指學習拾起但不捏破藍莓。(CMU)

這些研究以至元宇宙的願景,恐怕不是短期內可以有重大成果。就像Oculus的顧問技術總監John Carmack提醒,要造出一個真正能運作的元宇宙,是一個尋找適當配置的實際問題,多於天馬行空的設計:「每個想參與建造元宇宙的人都在談論它的無限可能性,但這不是無限的。」投行Jefferies分析師即使支持元宇宙概念,也指出現時有各種技術障礙需要克服,例如延時問題,他們預期完整的元宇宙仍然是幾十年後的事。

信任危機只會更大

改名Meta無法轉移視線的另一根本原因是,隨着Meta研發這些技術來逐步建立元宇宙,它將會面對的道德和信任問題,只會比它現有的社交平台Facebook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方面,由Facebook現有科技和商業模式所衍生的問題,有可能延續至元宇宙。廣告是Facebook的核心業務。朱克伯格在上月底Facebook的第三季業績會議中說:「廣告將會繼續作為我們整個社交媒體策略的重要部份,它也很可能會是元宇宙中『有意義的一部份』。」若按照Facebook的往績,元宇宙也同樣有濫用用戶數據私隱的隱憂。

元宇宙可能會延續或者放大Facebook現有種種問題,例如數據私隱。圖為Facebook與Ray-Ban合作推出的智能眼鏡。(路透社)

月初Meta宣布,將會關閉其人臉辨識系統。這系統利用演算法辨識用戶上傳照片的人臉來提供標籤建議,但引發種族偏見及侵犯私隱問題,Meta將會刪除超過10億用戶的人臉辨識樣本。不過發言人Jason Grosse確認,是次停用並不適用於元宇宙的產品。

倫敦政經學院新媒體與互聯網教授Robin Mansell擔心,現存於社交媒體上的種種社會和政治問題,將會同樣出現在元宇宙,並且以更大規模出現:「對我來說,這似乎只是把數據變現的另一種方式,讓Facebook和其他大型平台獲利。」

另一方面,Meta為了建立具存在感和沉浸感的元宇宙,其正在研發的VR、AR以及未來的虛實互動技術,所採集的用戶數據隨時更多、更私密。澳洲悉尼大學數碼文化高級講師Marcus Carter警告:「VR和AR之類的元宇宙技術,可能是未來十年我們家居內的最具數據提取能力的感應器。」

相比使用Facebook時的數據,VR眼罩採集的數據將會是更私密的生物特徵。非牟利組織電子隱私資訊中心(EPIC)律師John Davidson解釋:「每次與Facebook元宇宙之類的VR環境互動時,用戶的生物識別數據都可能會被收集。視乎系統的建造方式,這些數據可能包括眼球運動、身體追蹤、面部掃描、聲紋、血壓、心率、用戶身處的環境等詳細資訊。這是將數量驚人的敏感資訊,交到一間一次又一次證明了我們無法信任它會妥善對待個人數據的公司手中。」AR眼鏡也可能在未經他人同意之下採集和分析數據。去年電子前線基金(EFF)撰文警告,具有人臉辨識功能的AR眼鏡將具有監控能力,能夠隨時定位和識別任何人。

從目前Meta的不同元宇宙研發項目看來,這些憂慮並非毫無根據。例如Meta的高像真度化身Codec Avatars會實時追蹤用戶面部表情;預計來年推出的Project Cambria VR眼罩,將會有感應器追蹤用戶眼球和臉部動作。

對於這次朱克伯格大談元宇宙,挪威奧斯陸大學媒體及通訊系副教授Tainer Bucher質疑:「Meta對於元宇宙的整體呈現太過烏托邦和天真。它對於人們的生活方式有太多籠統的假設。我不確定大家是否覺得那麼吸引。」

即使真的憧憬元宇宙想像的大眾,到底有多放心由Meta來建造?朱克伯格在Connect中強調:「互操作性、開放標準、私隱和安全,需要從一開始就建立到元宇宙之中。隨着新技術將會開發出來,任何參與建造元宇宙的人,都應該從一開始就要負責任地建造。」大家有多相信又是另一回事。市場調查公司Forrester研究總監Mike Proulx認為:「缺乏信任下,Meta的元宇宙計劃經已岌岌可危。」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Scott Galloway也有類似看法:「我不覺得大家真的害怕元宇宙,大家怕的只是朱克伯格的元宇宙(Zuckerve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