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電令影響亞洲生產基地 全球趁機重塑供應鏈?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中國在過去近兩年疫情期間堅持採取「清零」防疫策略,在疫情受控下好使生產活動繼續進行,不過,在全球範圍,受着封關、貨運嚴重拖延等因素影響,外界已開始討論未來供應鏈重塑的問題,如以區域性的供應鏈取代現時依賴中國的單一供應鏈,最近鬧哄哄的限電令更是加添了不明朗因素。

經歷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加上今年3月蘇彝士運河(Suez Canal)堵塞事件,導致全球產業供應鏈被迫停擺,還有運費、原料價格飆升的問題。這除了讓許多企業的成本大幅上升,也讓不少外國企業重新思考過往高度依賴中國這個「世界工廠」的營商方法,開始將生產線遷移至其他地方,以分散風險。

例如麥肯錫公司(McKinsey & Company)近期的報告就指出,全球重大供應鏈中斷的情況正變得愈來愈頻繁。一次嚴重事故如生產被擾亂逾100天,就可能抹去某些行業接近一年的收入。另據德勤(Deloitte)早前一項對日本、韓國和台灣的跨國公司調查顯示,日本有55%企業已計劃將部份或所有業務移離中國內地,韓國和台灣的跨國公司的比率則有多達75%。

像成衣等需要勞工密集的產業,素來視內地及東南亞為理想的生產基地,不過,疫情及限電重挫亞洲供應鏈,一些跨國服裝品牌已計劃把生產線撤離亞洲。意大利服裝品牌Benetton於10月初便表示, 計劃在明年底之前減少一半在亞洲的生產,把生產遷移到地中海及北非國家,包括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土耳其、突尼斯及埃及。

未來製造業真的將移離中國這個「世界工廠」?(Getty Images)

儘管Benneton以亞洲作生產基地已有30年,但現在航運堵塞、訂單交貨期長已把低生產成本的優勢對沖。「由於海運短缺,平均由亞洲(至歐洲)的航程由以往的四至五個月,已增加至現今的七至八 個月。」Benetton行政總裁Massimo Renon表示,如果在埃及生產,商品送抵歐洲的貨倉或商店需時可縮短至二至二個半月;在克羅地亞及塞爾維亞生產的棉質產品更只需四至五周便可送到。

由此可見,重塑供應鏈的說法並非無的放矢。

穩定、供應商集中等優勢未減

不過,大規模重塑供應鏈難以朝夕間發生,而且也視乎商品,畢竟中國內地的低成本及整體穩定性依然具有優勢,加上內地供應商集中成形,製造商能輕易取得所需的零件和工人。這些都使得轉移生產線變得異常複雜,且代價不菲。這或許多少也反映出中國「清零」防疫策略背後的經濟考量。

若非當局採取嚴厲的防疫手段,內地工廠或許無法於疫情期間大抵保持如常運作,確保來自各國訂單的基本供應。近期,因應東南亞疫情的反彈,不少外國企業也意識到中國固有的生產線優勢,以致部份撤離的工廠又回到中國。

目前,中國生產線完善的優勢仍在。(Getty Images)

恒生大學全球供應鏈管理政策研究所主任黃彥璋指出,由於供應鏈大混亂已經與生活新常態緊扣,最終能否解決供應鏈問題,也取決於新常態下不同行業的發展。他表示:「最重要的是供應鏈利益相關者是否意識到,他們的反應方式決定了相關破壞的可逆性和速度。」然而,他重申,對於港口和海事從業者,甚至供應鏈各方因新常態而收穫更多的業務,平穩運營始終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使全球供應鏈恢復正常仍應是共同目標。

黃彥璋認同,隨着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發展,貿易格局出現了變化。尋找替代市場和供應商導致資金從中國轉向其他市場,例如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從低端產品中獲益,韓國和台灣則從高端產品中受惠。惟他強調:「企業是否從中國撤出投資或工廠,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和其他東南亞國家的相對勞動力成本。」

此外,黃彥璋認為,新冠疫情和經濟危機進一步改變了運營商對海運和貿易的理解。疫情已改變了供應鏈業界對其傳統運營方式的看法。在供應鏈大混亂期間,他們吸取了很多教訓。

限電令下恐再被迫「出走」

近期,中國內地頻頻出現大規模限電情況,導致工廠生產方面受到不少影響。例如,有「世界超市」之稱的浙江義烏自9月下旬開始限電,內媒擔憂這個小商品經濟中心若無法正常出貨,勢必嚴重衝擊即將到來的「雙11」購物節。是次內地的「限電潮」比去年底來得更早一些,而且影響範圍也更廣。

在眾多不明朗因素的驅使下,未來供應鏈或將調整。(Getty Images)

有廣東省的電子配件製造商表示,停電如今已成為新常態,他說:「自今年6月以來,一直有零星停電通知,惟9月中開始已成為常態。現在我們每周都會收到通知。在中國營運的公司未來肯定都會收到通知,告訴我們下星期停電的日子。」

這間公司為Harman Kardon、Edifier等國際品牌生產藍牙接收器、耳機和其他消費電子配件。由於電力供應減少到每周只有兩天,他們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發電機來維持基本的運營水平。該公司負責人表示:「若情況持續,肯定會延遲發貨。未來亦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必須在國外租用或建造新的工廠。」

另一間為豐田、三星作供應商的程泰機械公司董事長楊德華則稱:「高昂的電費將刺激一波追求低碳排放的行業結構變化,同時會促使企業分散投資,以降低過度集中的風險。」

限電措施已造成製造業的混亂,原因是他們根本不知道有關的影響會持續多久、範圍有多大,讓他們無所適從,嚴重影響企業運作。部份大型企業如蘋果、亞馬遜等也紛紛將目光投向其他國家,以減少生產過度集中所帶來的風險。

事實上,在供應鏈中斷、需求收縮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全球經濟已受到供需雙重衝擊的嚴重影響。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預測 ,2020 年國際海上貿易量將下降 4.1%。如今,中國內地製造業也受到限電令的嚴重影響,令情況雪上加霜,但相信這只會是暫時性的情況,不一定是影響商戶設廠的主要因素。

至於未來重塑供應鏈,黃彥璋認為,製造商現時認真評估區域化的可行性,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僅僅保持其跨洲供應鏈模式。他指出:「如果生產基地本身也靠近潛在市場,企業肯定會將這種地理優勢納入他們的考慮中。在這方面,中國仍然可以成為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國家及其港口在區域供應鏈中應該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又預期,中國希望依賴的高端產品出口可能會逐漸增加,而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量亦可能會進一步增加。